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中石化柴油出口翻番 被指打破远东市场平衡

添加时间:2013-05-08 14:57:03 来源:国际石油网 

     “最近远东很多炼油商都在责难中石化,因为它突然大量出口柴油,致使该地区柴油价格出现暴跌,这些炼油商毛利不断下降。”5月7日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
  易贸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自2012年10月以来,中国柴油出口量即开始大幅增加,从最初的月出口14.4万吨,一路飙升至今年3月的42万吨,增长几近3倍;与此同时,新加坡柴油价格也开始大幅下滑,从最初的130.27美元/桶滑落至5月6日的115.8美元/桶。

  一向担负国内“保供”责任的中石化,怎么会突然大量出口柴油呢?

  “由于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工业用柴油消费量已经长时间低增长了,可是国内炼油产能还在不断增加,中石化只能把部分柴油出口到远东市场。”有了解内情的跨国油企人士坦言:“一季度,中石化已经把上半年的出口指标消耗得差不多了,现在正在申请下半年的指标。”

  事实上,自2008年石油业内关于中国炼油产能过剩的争执就已吵得不可开交,由于汽车消费量仍高速增长,汽油消费量仍以每年近20%的速度增长,因此中石化等石油央企的炼油开工率仍维持在很高水平。

  然而,在汽油消费得到了满足的同时,柴油却已过剩。虽然几十万吨的量相比国内总消费量并不大,但如果将它们放入国内市场,还是会冲击国内柴油价格,这也是两大集团所不情愿的。

  但易贸研究中心分析师奚佳蕊也指出,根据他们监测,国内柴油即将进入供小于求的失衡区间,农用柴油等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随着5、6月份用油需求量的进一步增加,国内的柴油供应形势可能会继续抽紧,出口量继续大幅增加的情况有望结束。

  出口量翻番

  中国突然增加的柴油出口量,迅速打破了远东市场上原有的供需平衡。

  “由于原油价格高企,现在炼油业务的毛利已经很低了,一般就在10%左右,然而中石化出口的突然增加,令市场价格出现暴跌,将炼油毛利完全吃光了。”上述知情人士坦言。

  易贸研究中心数据显示,自去年10月以来,中国的柴油出口量也在不断地增大,不但逐月环比增加,而且较去年同期也有了惊人的涨幅:10月14.4万吨,同比增长9.1%;11月30万吨,同比增长123.9%;12月36万吨,同比增长490.2%;今年1月38万吨,同比增加295.8%;2月25万吨,同比增长242.5%;3月42万吨,同比更增长650%。

  随着中国柴油出口的大幅增加,新加坡柴油市场均价也持续走低,从最初的130.27美元/桶滑落至今年4月的117.19美元/桶,跌幅达11.2%左右。

  “至5月6日,已创出115.8美元/桶的阶段新低。”奚佳蕊说。

  据了解,中国油企一直是远东市场的大玩家,但十年前它们主要是出口汽油,大量采购柴油,甚至有时还需与台湾中油等远东炼油厂签订中短期的采购协议。“那时中国私家车拥有量小,汽油也就消费量小;而农业、建筑业由于经济向好,柴油消费量增速很快。”上述知情人士说。

  然而随着中国私家车的普及,汽油消费占比已在中国能源消费中大幅提升。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的数据显示,2012年,汽油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上升至20%左右,高于2005年的17%,而同期柴油消费的占比始终稳定在33%。

  去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回落,过去的用油大户建筑业更是一直维持在较低的开工水平,于是柴油的消费量出现下滑。

  “可汽油还是在增长,为了保证汽油供应,中石化等不得不维持较高的开工率,但与汽油同时产出的柴油销路就成了难题。”上述知情人士称。

  保护国内价格

  2012年中国柴油消费量达1.7亿吨左右,今年3月42万吨柴油出口量显得很小,但中石化并不愿将这些资源留在国内——那样做,将会冲击其现有的价格体系。

  “当市场上有过剩资源时,终端价格不是向平均价格看齐,更不会向高价格看齐,只会向最低的价格不断逼近。只有当低价资源消耗光了,市场供需重新平衡了,终端价格才会出现抬升,这就是市场的短板效应。”易贸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钟健说。

  “哪怕赔钱出口,毕竟这块的损失比把过剩资源留在国内所造成的损失要小很多。”有支持钟健“短板”理论的经销商说。

  他指出,毕竟在原油、成品油进出口权尚由中石油、中石化等垄断的前提下,国内资源供给量的大小还是由两大集团说了算的。

  事实上,2009年前后中石化等也曾运用这种策略,将国内过剩的成品油资源出口,以收紧国内供应,从而最大程度上维护了当时的市场终端价格。

  “那时金融危机后,国际油价暴跌至33美元/桶,国内需求疲弱,经销商也不敢进货,更不要提囤货了。直到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出台后,国内经济形势迅速转好,油企的出口才又开始回落。”上述经销商说。

  炼油产能过剩

  相关机构数据,截至2012年底,中国一次炼油总能力达到了6.4亿吨,随着湛江中科石化等新建产能的陆续投产,到2015年一次炼油能力将达到7.5亿吨。

  这比此前国家发改委等规划的中国汽柴油消费增速要快很多,也意味着柴油过剩的难题也注定会长期存在。

  “目前两大集团面临两大难题,第一是汽油消费增速到底未来会怎样;第二是中东炼油化工产能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石化产品的价格走势,只有弄清楚这两点,才能准确地判断中国炼油产能是否过剩。”有石化业内专家说。

  他认为,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汽油消费量的继续增长是无疑的,但相应会出现柴油过剩问题,只有国内经济继续快速增长,才能消化柴油的过剩。

  目前中东石化产能规划很大,上马也很迅速,预计2015年前后将对整个国际市场,特别是远东地区的石化产品价格产生巨大的冲击,因为这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也是它们一开始就设定的目标市场。

  “由于中东产油国石化产品成本低,因此在很多产品的价格上我们是很难与其竞争的。如果确定我们的一些炼化企业竞争力弱,那么就该早点整合产能资源,将资源集中在那些有竞争实力的炼厂上。”他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