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以火箭般的发展速度创下业界“神话”的风电速成冠军—华锐风电,最近风波不断。减薪、放假、裁员、安全事故、跨国官司……再加上2012年巨亏4.9亿元,创投股东尉文渊接替创始人韩俊良担任董事长,昔日风光无限的华锐风电,为何犹如变脸一般迅速陷入激流漩涡中?
速成冠军迎来巨亏
近几年来,依靠政府的各类政策扶持与鼓励,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迅速上升,整个风电行业犹如一列急驰的高铁,华锐风电则是这列高铁上最传奇的一位乘客。
2004年,身为大连重工机电设备成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韩俊良看到了风电制造业的机会,并萌生了创办一家市场化风机企业的想法。他设想的发展路径是,借助大连重工拥有的制造业优势,从国外引进风机技术,从市场上寻找资金,整合各种资源以较高起点进入风电整机制造业。
富有先见性地买下德国富兰德FL1500系列风机的生产许可证之后,在韩俊良的带领下,大连重工完成了1.5兆瓦风电机组国产化配套产业链,而当时国内主流风机机型还是750千瓦,行业老大金风科技也才开始进行兆瓦级风机的研发,韩俊良在起步阶段抢占了兆瓦级风电市场制高点。
随后的故事众人耳熟能详,华锐风电以令人咂舌的速度攻城略地,一路狂奔,2008年超越金风科技成为中国风电制造业老大,2010年跃居全球行业第二,占据11.1%的全球市场。2011年1月,华锐风电以创主板市场最高纪录的每股90元发行价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为市值近千亿的风电设备生产商。短短5年时间,华锐风电就坐着“火箭”制造了中国企业史上的财富奇迹。
然而,华锐风电的超速发展从一开始就伴随着重重的质疑。在其上市之时,更有人预言,它的高速成长得益于大型电力国企的“风电大发展”,在此过程中,倘若缺乏产业政策、主管部门和大型国企中任何一家的扶持关爱,这种激进的发展模式就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预言者一语成谶。从2010年开始,整个产业的风向悄然发生着变化,当中国风电逐步告别草莽时代,过去所有好事都赶上了的华锐风电,开始了连连的厄运,上市之后的两年里,业绩迅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脸,直至迎来巨亏。
从行业层面来看,华锐风电今日的境况可以说是在为过去几年整个产业的大跃进埋下一份单。在政府引导下,众多企业与资本一拥而上杀入风电领域,让中国风电累积装机容量从2004年的74万千瓦,暴增到2012年的75324.2兆瓦,成为全球风电装机规模第一大国。这种大跃进式的发展,导致当前国内风电整机制造环节已有近百家企业,产能过剩率超过50%,爆发式的产能过剩也导致电网无法消纳暴增的风电以至于并网与调峰难题无法突破,出现闲置和舍弃风电的尴尬。再加上全球经济衰退,越发放大了过快扩张的负面影响,使得中国乃至全球风电行业都进入危机期,维斯塔斯、苏司兰、歌美飒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都或多或少地传出了裁员或关闭工厂的消息。
然而,将华锐风电当前面临的局面,仅仅归结为是整个风电行业风雨飘摇的一个缩影,却未必恰当。尽管其他风电企业也同样深受整个行业滞退的影响,根据2012年前三季度风电企业财务数据统计,风电企业净利润下降43.3%,营业收入同比减少7%,但都没有出现华锐风电这样的亏损面,比如金风科技2012年就仍然有1.5亿元净利润。为什么华锐风电恰恰是最受伤的那一个?
过度依赖政策与政府支持
“政府的产业政策很大程度上引导并决定了行业的发展速度,”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而我国企业在发展前期过分注重速度、数量、规模,对质量、核心竞争力的关注度明显不足,从而导致生产与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明显脱节。”所以,万一政策急刹车,那些政策依赖度高的企业肯定会吃亏。华锐风电无疑就属于这类企业。
华锐风电一直紧紧把握政策走向与决策者心理,从上马1.5兆瓦风机的第一步开始,华锐风电与韩俊良就为了迎合产业政策与政府部门而进行着一场技术豪赌。因为兆瓦级产品投入大、风险高、成本高,在当时多数业内人士看来无异于是铤而走险。然而,当兵行险招的华锐风电实现国产化兆瓦级风电机组的规模化生产时,刚好赶上国家发改委出台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的政策,踩准政策节奏的华锐风电因此在之后几次国家特许权招标中获取了巨大份额。
2006年下半年起,华锐风电又陆续开始了3兆瓦、5兆瓦风电机组的研发,这种实验性的技术开发,不仅深合主管部门鼓励生产大风机的意图,进而也赢得了包括五大电力公司在内的国企客户们的信任。
此外,华锐风电紧跟政府部门步伐还表现在它不顾风险、不计成本地承担了多项标志性的政府投资项目。其中最给决策者“挣面子”的工程,莫过于上海市政府要赶在世博会前实现的中国首个海上风电示范工程—东海大桥海上风电场项目。这个项目要在海上安装34台3兆瓦的风机,而当时本土风电企业做陆上兆瓦机都是刚起步,所以金风科技、上海电气等企业都对项目摇了头,但是韩俊良点了头。华锐风电不惜重金邀请国际公司Windtec帮助联合开发。这个项目最终让政府在世界面前倍感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