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伊拉克石油市场:谁是最大赢家
添加时间:2013-03-25 11:28:49
来源:国际能源网
十年前的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仅用了一个多月,美军就结束了战事。但美国发动伊战的缘由却饱受诟病,之前盛传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未见踪影,犹如给了美国一记响亮的耳光。
石油,是另一个盛传的开战理由。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在其回忆录中就表示,布什政府发动伊战,“的 确是为了石油……但要承认这一点,在政治上却不大方便”。美现任国防部长哈格尔和美中央司令部前司令阿比扎伊德也未避讳这点。
但美国真正从伊拉克进口了多少石油呢?战后2004~2012年,美国从伊拉克进口的原油从3275万吨降至2370万吨,年均进口2580万吨。而在战前1998~2003年,美国从伊拉克年均进口约2845万吨。
所以从进口数量而言,美国并未因一场战争而大量“掠走”伊拉克的石油,相反,从伊拉克进口的石油量有所下降。这也符合美国油气供应向本土和周边收缩的趋势,美国并不“仰仗”伊拉克和中东的具体石油供应。
反观中国,战前中国几乎不从伊拉克进口原油,2003年彻底断绝从伊拉克的原油进口。战后2004~2008年,中国每年从伊拉克进口的原油在100万~200万吨之间,2009年跃升到716万吨,2010年超过千万吨,2012年达到1568万吨,目前伊拉克已是中国第六大原油进口来源国。
再看备受关注的上游领域。2009~2012年,在伊拉克举行的四轮勘探开发合同招标中,美国仅埃克森·莫比尔公司获得了西库尔纳一期的合同,而中国仅中石油就获得艾哈代布、鲁迈拉和哈法亚三大油田的开发合同,中海油获得米桑油田群的开发合同,且中国石油公司均是作业者或合作作业者。
在近20个招标油田区块中,除中美两国公司外,还有来自英国、俄罗斯、意大利、马来西亚和安哥拉等多国的公司,其中中国公司所获合同最多。但美国公司埃克森所参与开发的西库尔纳油田资源前景最好,石油探明储量为430亿桶,远高于鲁迈拉的170亿桶;天然气探明储量7800亿立方米,远高于鲁迈拉的3320亿立方米。
从获得项目开发的合同数量来看,中国石油公司似乎是个大赢家。但实际上,中国并未获得太大的优势。尽管鲁迈拉是目前伊拉克最高产的油田,其平台期目标产量为1.43亿吨/年,但西库尔纳一期的平台期目标产量也高达1.41亿吨年。
石油界曾流行这样一句话:“美国打伊拉克是为了石油,但获益最大的却是中石油”。2011年,中石油从伊拉克合作项目中首次提取的原油200万桶运往中国。诚然,伊战后中国从伊拉克进口的原油有大幅增长,但并不能说中国公司获得的收益最大。
判断谁是战后伊拉克石油市场的最大赢家,并不能简单用进口了多少石油和获得了多少项目来决定。但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战后伊拉克的石油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石油公司有了进入伊拉克上游的机会,从这个角度出发,全球所有石油公司都是受益者。
在油气立法方面,美英试图提高外国公司在产品分成合同中的利润提取比例,使伊拉克政府在《石油天然气法》草案中有所规定。但后来,伊拉克政府基本上采取了服务合同的对外合作模式。这大大缩减了外国公司所能获得的利润空间,美国公司也不例外。
美国并未因伊战而控制了伊拉克的石油资源,这些资源仍掌握在伊拉克政府手中。但伊战给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公司带来了进军伊拉克市场的机会。在非常规油气成为国际石油市场新宠的时候,我们切勿忘记伊拉克,其巨大的常规石油生产潜力将成为改变全球油气格局的最大变量。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到2035年,伊拉克将成为全球油气产量的一个重要支柱。届时伊拉克的石油产量将比2011年增长560万桶/天(约合2.8亿吨/年),出口量可能高达630万桶/天(约合3.1亿吨/年),成为对全球石油出口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也将成为仅次于沙特的第二大石油出口国。
在当前全球油气形势下,任何新增产量都有助于石油消费者缓解供应压力。中国作为最大的石油消费增长国,感触尤为深切。因此,中国必须高度重视伊拉克石油市场,但中国之于伊拉克的石油利益,不在于一时的石油进口和一个项目的得失,而在于进入产油大国上游市场的机遇和经验积累,以及技术、工程服务等配套产业的“走出去”机会。(作者系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