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风电严冬静待“春天里”
添加时间:2013-03-13 10:07:29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三月春风起,鲁中间几乎每天要看一眼二楼阳台上的小风圈。
这基于他的一个期待:随着分布式风电大门的开启,在青岛城市的楼顶,凝聚着企业“聚风”专利的“家庭风电”,能真正转起来。
作为中国中小风电聚集区,从现状来看,青岛风电产业链条尚未完整,大多企业产能不过百万,长期处于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亟待发展新机。此次风电“分布式”新规出台,瞬间在青岛风电领域搅起波澜。
10亿份额受困同质化
“青岛风电企业100%运转产能接近10亿,在中国风电领域青岛不容小觑。青岛安华新元风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鲁中间告诉记者。
冰下之火,形容青岛中小风电不足为过。据了解,在中国小型风电企业不过200家,而仅青岛地区就集中了近4
“并网发电”,或许将成为中国经济2013年的关键词。
如果说《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分布式”拓展的方向,那青岛供电公司促成国内首家家庭光伏电站,则表明了一种态度,从2012年12月3日徐鹏飞提交并网申请起,到21日徐家楼顶的家庭电站并网发电,仅用19天,一路绿灯,畅通无阻。
如今,国家电网大门再启,根据《关于做好分布式电源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从3月1日起,风能将享受与光伏同等待遇,以1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接入电网,项目接入公共电网的改造部分费用、关口计量装置和发电量计量用电能表均将由国家电网免费提供。分布式领域,霎时一“风”卷起千层浪。
家小型风电企业,而超过90%的青岛风电企业,又扎堆聚集于黄岛区。
产业密集化集聚带来了隐患,“90%”的青岛风电企业都是生产发电机和塔杆,而生产控制器、逆变器的企业几乎没有,都是外购在青岛组装。”据青岛星光风电设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晓利透0 露,“仿造”是绝大多数企业的生存方式,行业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
这直接导致企业生存环境的残酷。2012年,徐晓利眼睁睁看着3家同行暗淡退场。现存企业也大多遭受着开工率不足的困扰。据业内人士透露,青岛风电产能目前不过3亿,绝大多数企业开工率仅为30%~40%。
内部竞争激烈同时,外来威胁也不断侵蚀青岛风电,“国外客户不断压价,而 类产品东北比我们低3000~5000同元,江浙产品类型新颖,夹缝之中,我们非常期待分布式能够打开国内市场。”青岛星光风电设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晓利表示。
政策热情遭遇市场尴尬
当夹缝生存遇上“网”开一面,青岛风企对“分布式风电”无不虎视眈眈。
据行内人士透露,由于超过90%青岛风电市场都是小型“分布式”,产品生产、运行维护经验成熟,核心技术也与国外并驾齐驱,价格更是接近国际最低点。十多年生存经验让青岛风电企业对“海外到近郊”的分布式重返之路充满信心。
然而市场反应泼了企业冷水,“风电跟光伏不一样,设备大导致城市安装受限,而农村对设备价格难以接受,市场推广上不着天下不够地。”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青岛风电国内销售经理向记者透露,2013年第一季度,企业国内销售同比下滑5%,3月份订单情况与2月份相比以及同期相比,基本没有变化。他分析,“现在国内大型风电站弃风严重,小型建设也不得不谨慎。市场打开或许要比政策出台难很多。”“可能需要两到三年,操作细节逐渐落实到细,企业的转型也需要这点时间。”鲁中间透露,目前国内市场依旧以中小型离网电站为主,表现出并网意向的客户正在接洽中,具体操作还要等待并网电价政策的进一步清晰。
技术创新突围恶性循环
风电企业静待“政策”清晰之时,技术创新成为突围价格战恶性循环的现实之选。
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青岛的风电企业是“总经理+销售经理+工人”的简单家庭作坊,真正有自主专利的屈指可数。而“研发”与“仿制”上存有极大成本差,企业组装零配件档次差异很大,导致青岛市场流通的风电设备差价极为悬殊,同功率价格差额甚至超过50%。而据行内人士透露,“做一批生意换一次厂名”的企业不在少数,“分布式”市场打开后,行业洗牌势在必行。
凭借技术研发优势,安华新元成为唯一进入丹麦风电市场的国内企业。“很多时候是自己砸自己的牌子,安全问题保障不了,长此以往就给国外留下了"垃圾货"的印象。”鲁中间告诉记者,高档中小风电市场并不存在产能过剩,去年,企业20千瓦的风电设备订单达200多套,销量全国居首。近期,他正在组织研发50千瓦的“主动变桨”技术,10月份推出样机,让专利“变桨距”成为企业的代名词。“我们正准备推广风压式保护,研发新型电机结构,避免转速过快带来的安全隐患。”徐晓利认为,“在风电领域,低价基本与低质划等号。没有自主研发能力,仅仅依靠模仿、压价生存的企业,此次分布式并网打开国内市场后,将被淘汰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