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10年里,哪个行业足以与改变了世界的互联网业相媲美,一定是光伏;哪个产业受到中国地方政府的追捧和眷顾超过房地产,那一定还是光伏。
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的光伏产业已今非昔比。纷至沓来的欧美“双反”,先后关闭了占中国光伏80%以上的市场,成了压垮这个已危机四伏产业的最后“稻草”。从无锡尚德、江西赛维等光伏巨头到遍布全国的各个光伏产业园,再到曾经风起云涌的生产光伏组件的低端加工企业,中国光伏产业全线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整个行业到了破产的边缘。
仿佛南柯一梦,中国光伏产业在短短10年间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盛极而衰的起伏跌宕。究竟是什么让一个曾经创造了无比辉煌过去的高科技产业,沦落到今天的地步?中国光伏产业内生性的行业痼疾是什么?10年的时间,中国的光伏产业又走过了怎样一条曲折蜿蜒的发展之路呢?
光伏警示录
2012年12月3日,汕头盈科玻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盈科科技”)会议室。当日会议的主题依然是关于公司光伏业务下一步的发展问题。公司技术总监康力行与同事们争论得很激烈。
进入2012年以来,盈科科技开始调整自己的业务布局,逐渐放弃光伏业务,转向公司传统的优势项目——高端建筑玻璃。康力行告诉记者,在这次的行业危机中,盈科科技已经算很幸运的了,因为公司并没有把宝完全压在光伏业务上。
而在一个月前,国内电力主管部门及电力企业密集出台的一揽子针对分布式光伏电站的优惠政策,为开启光伏产品的内需市场迈出了关键一步。这对于盈科科技来说似乎是一个好消息——公司主营的光伏建筑正是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典型项目。公司一些人认为,这是一次重拾光伏业务的好机会。毕竟,在行情最好的时候,光伏业务作为公司的非主营项目,其利润曾一度占到了公司总利润的80%以上。但以康力行为代表的一派则坚持认为,公司在光伏领域没有核心竞争力,好不容易从光伏业务抽身出来,不应再去触碰。
曾经的风光
10年前的盈科科技尚未涉足光伏行业,还是一家以高端建筑玻璃为主要产品的高科技企业。彼时,技术出 身的康力行便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行业可观的发展前景。康力行认为,以公司在建筑玻璃行业的积累,从光伏建筑切入光伏行业,前景将十分可观,因此力谏公司进军光伏行业。
与敏锐的康力行一样,当时尚名不见经传的施正荣也很早就意识到光伏行业的巨大发展潜力,2000年,他回国创业。2001年1月,日后一度风光无限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成立。
2001年,国家推出旨在通过光伏发电解决偏远山区用电问题的“光明工程计划”。这一计划此后被业内称为中国光伏产业的“第一枪”。
2003年英利、无锡尚德相继投产,成为中国第一批现代意义的光伏组件生产企业。
2004年德国出台包括“十万屋顶计划”在内的光伏并网政策,中国光伏组件出口开始激增。
中国的光伏产业驶入了快车道并一发不可收拾。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凎告诉记者,德国的刺激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全球光伏产业的发展。自德国之后,欧盟各国以及美国、日本都出台了针对光伏发电的扶持政策。国内企业开始在国外购买生产设备、原材料,组织生产,生产出的光伏组件再出口到欧美各国。“三头在外”(原料、技术、市场)的中国光伏产业开始呈现爆炸式增长。
也正是在这一年,在康力行的力谏下,盈科科技正式进入光伏行业。赶上了首班光伏发展快车的盈科科技着实尝到了行业高速发展带来的甜头。“2005年,光伏组件最贵时,达到了每瓦3.8美元,这是一个在今天不敢相信的价格。从公司到个人,自然也都赚得盆满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