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大连融科:储能要实现产业化仍任重道远
添加时间:2012-12-14 14:28:57
来源:爱中国能源网
访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张华民
作为未来智能电网发展和提高电能效的主要途径,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及储能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储能规模化发展还有多长的路要走?有哪些瓶颈制约着储能规模化发展?
近日,记者采访了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大连融科储能”)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张华民。
记者:由于储能在调节新能源并网发电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业界对新能源并网储能市场的前景十分看好。大型储能电站建设对新能源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张华民: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不连续、不稳定和不可控的本质特点,与电网的高稳定性、高安全性及可控性的基本要求是矛盾的,才出现了目前大量可再生能源并网困难的问题。可再生能源的普及应用必须有大规模储能技术作支撑,实现计划跟踪发电、平滑输出、削峰填谷、调压调频等功能,才能保证安全、稳定供电,同时可解决风能发电的弃风瓶颈问题。大型储能电站建设将大力助推新能源发展。
目前,储能已从研发进入应用示范、商业化初期阶段,技术上还有待提高,商业模式尚在探索,且大型储能电站建设初期投资较大,且运行经验不足,也无完善的标准可依,所以大多潜在的客户处于观望状态。而储能企业经过多年持续投入,普遍处于亏损状态,资金压力非常大。一方面是尚未成熟的市场,一方面是仍需要加大投入的现状,这是储能企业目前普遍面临的严重问题。
记者:储能作为未来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储能企业如何抓住智能电网建设带来的机遇?
张华民:智能电网就是在传统电网的基础上,一是增加可再生能源并网,二是增加对电网的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控制,三是增加储能装置。风能、太阳能发电都是间歇性、不稳定性的,并网量增加后对电网造成严重冲击。大规模储能技术可以稳定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输出,提高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兼容能力,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储能是智能电网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电网是储能重要的应用市场。储能企业不能错过这样的重要市场机遇。考虑到智能电网灵活运行,除了要做好储能技术本身的充足准备外,还要加强适用于智能电网灵活运行和管理的储能设备的控制管理技术,以及综合能量管理控制技术的开发。同时,积极参与智能电网的示范工程,完善技术,积累经验。
记者:在电池效率与成本高短期难以突破的前提下,降低电池关键性材料成本,对储能产品成本降低有何重要意义?
张华民:我国锂离子手机电池产量世界第一,但支持车用和储能电池发展的材料研究和产业基础脆弱,如国产隔膜主要用于低端手机电池,适用于车用动力电池的三层结构隔膜和陶瓷/塑料复合膜尚不能生产,依赖进口。国内多数生产锂离子电解液的企业主要从事溶剂提纯和电解液配制,而电解质盐、添加剂等关键材料大部分依靠进口,电解质锂盐供应已开始制约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发展。加强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的研究开发,提高电池的均一性和安全可靠性,对提升我国锂离子电池技术档次极为重要。
多年来,大连融科储能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电企业及电力公司产、学、研、用(户)紧密合作,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并重,液流电池关键材料、核心部件研发及电池系统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并举,全面掌握了液流储能电池关键材料、核心部件、电池控制管理及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大幅度降低了液流电池的成本。同时,积极与用户合作,实施10多项包括十千瓦级、
百千瓦级,以及全球最大规模的5兆瓦/10兆瓦的商业化应用示范工程。
记者:随着传统电网削峰填谷需求的日益增加,新能源并网比重的日益提高,电网级储能的需求有多大的市场空间?
张华民:储能是建设智能电网、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能力和、发展分布式发电和微网以及发展电动汽车的必不可少的支撑技术,这些领域的发展前景也给储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市场空间。
如从可再生能源接入市场分析:按我国新能源发展规划,2020年风能装机容量将达2.5亿千瓦,按10%的规模配套储能,预计所需储能市场容量达2500万千瓦。从电力调峰市场分析:按常规电力系统,最佳电力调峰的比例达到总发电能力的5%~10%计算,预计2020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6亿千瓦,则储能市场容量将达8000~16000万千瓦。因此,按上述推算,规模储能就有数千亿元的市场规模。如果动力电池性能、价格和安全性满足了电动汽车的需要,其市场规模就更大了。
记者:储能规模化发展还有多长的路要走?有哪些瓶颈制约着储能规模化发展?
张华民:储能产业的广阔前景是毋庸置疑的,但目前的储能犹如负重的骆驼,要实现产业化仍然任重道远,面临着技术、市场、政策等方面的挑战。
在技术方面:技术提升是降低储能成本、提高储能技术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是推动储能技术进入市场的最重要条件。在储能关键材料、储能系统集成、工程化技术方面有待提升。
在市场方面:储能是随着新能源技术发展、智能电网建设应运而生的一个新兴产业,市场认知度低、产业链不完整,带来了一定市场开拓风险。储能带给用户的是综合效益,很多往往难以去量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用户认同并使用储能。另外,储能相关标准不健全,一些新的储能技术甚至是标准空白。企业和用户都无标准可循,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势必将造成市场的混乱,不利于储能行业规范发展。产业发展、标准先行,因此,加快储能的标准化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在政策方面:目前尚未出台具体对大规模储能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目前情况下,练好“内功”、“坚持下去”应是储能企业要做好的心理准备。所谓练好“内功”就是要持续加强技术开发,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降低成本,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技术和经济双重需求。另外,加强生产管理、质量控制、做好规模生产的准备。此外,做好储能技术研究开发、工程化及应用等方面人才培养和储备,保持持续的竞争力。所谓“坚持下去”就是在目前市场还未完全形成、企业资金压力很大的情况下,都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克服目前的困难,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