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玉门:押注风电产业链之后
添加时间:2012-12-13 11:33:36
来源:爱中国能源网
玉门老市区西北80公里处,便是新市区所在的玉门镇。
夕阳西下,酒店、饭店、商店、足浴城到处霓红灯闪烁,街上人流车流交织纷纷攘攘,与老市区萧条荒凉的气氛完全不同。
玉门好似走过一个轮回。1958年,当时的玉门县为了服务油田从玉门镇迁到祁连山下,2003年又因石油趋于枯竭而迁回玉门镇。
尽管石油枯竭和城市搬迁让玉门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时期,不过,新玉门市区的建设和新的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建立,让这座城市走上了摆脱“资源诅咒”的转型道路,但这条路真能引领玉门走出困境吗?
新区的移民
“这几年变化很大,以前这里都是地,只有玉门镇在开发,现在整个市区往东一直向高速路方向发展。”殷成才指着车窗外一大片建筑工地告诉记者。这个来自定西市通渭县的农民几年前举家移民玉门新市区。
伴随着十年前玉门城市搬迁,很多人迁走了,尤其是油田生产生活基地迁到酒泉肃州区之后,玉门人才、资金流失严重。
在建设新市区过程中,玉门兼具承担扶贫移民任务。殷成才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老家通渭县山区多,交通不便,是甘肃贫困地区之一。殷成长觉得新市区靠近国道、高速、兰新铁路交通方便,以后发展肯定会好起来,因此举家搬迁。
殷成才在新市区西边的移民区买了一块300平米的地皮。当时的移民政策是,一平米土地50元钱,但如果在当地投资建一个温棚,地价就可以减少90%。殷成才就是花了1500元钱买下这块地皮,当然他建大棚花了近10万元。
“作为一个农民,没有地感觉心里空荡荡的。”他一边开出租车,一边经营大棚菜以养活一家四口。
在当地采访时,又到了种植反季节蔬菜的时候,郊区公路旁农民们正忙着搭棚上土。殷成才说过几天也该收拾自己的大棚种上菜了,再经营几年大棚的成本就能收回。
虽然玉门新区迁建中移出近6万高消费能力的工业移民,而引进的3万多移民大都来自贫困地区,但这些人还是给新玉门带来了人气与活力。
随着新市区通过扶贫移民重新聚拢人气,按照“东扩西延北拓”的建设格局,城市建设也在快速进行。这三年来,新市区每年城建投资保持在5亿元以上,目前城市建成区面积由搬迁时的3平方公里扩展到9平方公里,玉门市委书记雒兴明称,新玉门的城市框架迅速拉大、功能日趋完善、形象显著提升。
转型新能源
过了昌马河,在新市区西南,大唐、中节能、龙源等公司在这里设有大片风电场,柏油路两边都是风车的森林,一眼望不到边。在新市区的周围,除了北边农业区之外,西至瓜州、南至祁连山、东至地窝铺遍地都是高耸的风车,风电成为这里最大的新能源产业。
玉门的风电在酒泉、甘肃乃至全国来说都是大规模,这里有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今年风电装机量将突破200万千瓦,新能源产业成为玉门经济转型的主导接续产业。
进入冬季,这里的风刮得越来越频繁。当地人告诉记者,平时这里一周刮三四次风,进入冬季几乎每天都刮风。风电场地处戈壁荒滩,风力比市区大得多,刮得人睁不开眼,也难以站稳。
酒泉属于中国陆地风能资源最丰富地区之一,玉门、瓜州这两个酒泉西部的市县都是主要的风电基地,按照酒泉市战略部署,未来将举全市之力,把玉门和瓜州建成全国一流的新能源示范基地。
玉门市也连续三年实施“攻风电、战百万”行动,并全力争取玉门风电建设份额,力争每年建设百万千瓦风电项目,以保持玉门的示范引领作用。
但是,新能源产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玉门市委书记雒兴明也承认,玉门的电网建设滞后,风电输出瓶颈问题突出。在这些风电场,有很多风车处于停转状态。
根据2012年《应对气候变化报告》,风电并网和消纳正成为制约风电开发的最主要因素。在西北地区,风电和电网建设不同步、当地负荷水平低、跨省跨区市场不成熟等因素导致风电并网瓶颈和消纳问题,使得弃风现象比较突出。
为了提高富集电力就地消纳能力,缓解风电输出压力,玉门正在加快布局建设高载能产业项目。为此,当地重点引进建设焦化、电石等产业项目,形成“煤炭洗选-焦化-煤焦油-甲醇”煤化工等产业链。
不过,当地专家告诉记者,这些产业都是低层次高污染产业,对河西走廊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影响较大。而绿洲一旦退化,恢复治理将耗费巨大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