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保大弃小” 是一剂错开的药方
添加时间:2012-11-19 14:31:44
来源:国际新能源网
商务部、能源局、财政部、工信部等四部委和36家银行机构代表在河北保定召开秘密会议,讨论中国光伏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会上,各部委人士基本达成一致,对光伏企业要“保大弃小”,增强竞争力,具体细则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相信不日将公诸于世。
据闻,在此次保定秘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明确表示,“尽管光伏产业发展是光明的,但并不是任何企业前景都是光明的”。的确,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国内66家A股光伏企业存货已逾500亿元,而同期这些企业的光伏产品销售收入总额还不到100亿元。国内前十家光伏企业欠债累计已超过1100亿元。如此巨大的债务黑洞,不是政府能够轻易兜底的。
早在9月下旬,业内就曾传出国开行重点确保“六大六小”12家光伏企业授信额度的消息,一度被市场视为光伏救市圈定范围的信号。有幸入围的“六大”基本是已成规模和品牌实力的龙头,包括赛维LDK、中能、尚德电力、英利、天合光能和晶澳太阳能:“六小”大多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长型企业,包括阿特斯、晶科太阳能、阳光电源、中电光伏、新奥能源和昱辉阳光。
只是,如今“保大弃小”的论调出台,令光伏救市对象的圈定变数横生,救市前景也再度变得扑朔迷离。尽管目前尚不清楚都有哪些企业分别被划入了“保”和“弃”的行列,但此前入围的“六小”显然无法淡定。其实,同样是救市政策,但因最终目标指向不同,市场反应截然不同:对于宏观扶持政策,业界基本呈现一边倒的欢迎;而一些地方政府的输血式救助,则已经引发了业内不小的非议。
耐人寻味的是,在本世纪初,国家对家电行业也曾进行过类似调整,但最后获得扶持的企业基本上全部破产,而后续崛起的家电企业则全在当年的“放小”行列。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国有化”也罢,“保大弃小”也好,政府违背市场规律的救助行为,本质上就是开错了药方,不但对于加大行业整合有害无益,甚至最终可能拖垮整个行业。
“保大弃小”或成企业“拼爹”游戏
对于眼下哀鸿遍野的光伏产业来说,政府主导的“保大弃小”如何界定谁该救助、谁该放弃,成为业界关注和争议的焦点。
平心而论,尽管目前政策利好频出,中国的光伏行业现状在短期内也无法迅速得到改善,毕竟企业对国内市场的开发往往需要一个周期,包括市场运行机制、政策法规的完善,以及产品、服务、商业模式的调整适应等,不可能立竿见影。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外界的资金救助,一些处于生死边缘的企业恐怕已经无法支撑到国内光伏市场初具规模的那一天。
虽然从管理层到行业,都一致认可光伏行业整合重组、优胜劣汰已不可避免,“该死的企业一定要死”;但正如人都有求生本能,尽管各家企业良莠不齐,却没有任何企业自甘闭目就死。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却也很纠结:值此产业存亡之际,政府究竟是应作壁上观、静待市场之手来完成这轮大浪淘沙的洗牌过程;还是应该主动介入,促使产业调整向预定方向有序推进?对于企业来说,坦然迎接市场大潮的涤荡,无疑将面对“生死由命”的无奈和背水一战的悲壮;而来自有形之手的“保大弃小”,其结果更直接却也更残酷,要么一步登天、要么直下地狱。
“保大弃小”需要直面的最大质疑,在于政策面如何界定光伏企业“保”和“弃”、“大”和“小”的标准,会不会最终沦为一场企业相互“拼爹”的游戏?众所周知,国内的一些光伏巨头,很多都是地方政府的奶水喂大的。在地方层面,显然不愿看到自己一手扶植的明星企业在新一轮整合中被弃若敝履;前不久江西新余市政府对赛维LDK注入国资血液,实质就是要以政府信用来为赛维背书,力保其在随后的整合重组大潮中保持“金身不破”,继续充当彰显政绩的亮丽名片。如果“保大弃小”要保的是类似这样背景强硬、大而不倒的企业,那么结局无疑是堪忧的。
以往的经验表明,这样的“保大弃小”往往事与愿违。以本世纪初的家电行业调整为例,当年的熊猫、黄河等家电企业,都是政府着意保护的大企业,但如今这些品牌早已堙没无闻;而当时被归入小企业行列的创维和TCL则成长为海内外公认的知名企业。
殷鉴未远,也足以令那些乐见“保大弃小”的人士反思。究其原因,当年那些受到政府百般呵护的大企业,只是体量虚胖,一次又一次的“保大”只能令其更加愿意躺在政府的怀抱里,而根本无法经受市场竞争惊涛骇浪的洗礼。有朝一日,政府对其断奶,这样的企业就很快夭亡。而那些不受扶持的小企业日子虽然难过,但正所谓“穷则通,通则变,变则久”,在种种考验的夹缝中杀出一条血路,这样的企业无疑拥有更健康的体质和更顽强的生命力,屡屡上演的“小鱼吃大鱼”也就不奇怪了。
“保大弃小”不应成丢车保帅
当前,催热国内市场还存在许多困难,包括国内经济水平有限,民众承受不起更高的电价,光伏发电成本依然偏高,国家对光伏业的补贴不到位等等。今后一两年内,中国的光伏产业还无法彻底摆脱“内忧外困”的尴尬格局。对于已经陷入价格战恶性循环的国内光伏制造业而言,最迫切需要的是进行深度的行业整合,以改变全行业亏损的困局。
对于对光伏企业“保大弃小”的政策导向,一些业内人士也力图做出较为正面的解读。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孟宪淦指出,“保大弃小”其实用另一种说法更准确,就是我国光伏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择优扶优”政策,对那些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
但他同时也表示,一些债务过高的企业,即便是龙头企业,国家也没必要去救,“政策更应该针对整个行业,而不应该针对某些企业。有些债务完全是企业投资失误造成的,不应该由政府来买单”。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保大弃小”是必须的选择。光伏企业无人拯救的结果只能是地方政府兜底,但地方政府在兜底后应尽快抽身而出。“政府应该尽量把手抽开,这不是其应该干预的行业,应该把精力放在研发和终端的利用,而不是设备制造。能源领域里,很多行业都是国有企业当道,现在留给民营企业的也就是清洁能源、光伏太阳能、风电这些了”。
还有分析人士认为,国家的“保大弃小”策略并不是简单的救市,在战略、市场和技术层面,保护的方式和目的都不一样。光伏行业中一些先进的技术产品、国内经济发展需要的东西,政府要保也必须得保,这是中国的战略需要。但在市场方面,现在对企业的保护是无奈之举,关键还是要尊重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企业像孩子小的时候要进行保护,长大了就需要自己去闯”。
此外,虽然电网公司对于光伏发电并网已经开闸,但业内有分析认为,“保大”主要还是要保证光伏并网发电,如果并网就能消纳,就能够很好地解决新能源比例的问题。反之,如果并网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保住大的企业也会再次出现新的问题。
诚然,基于上述观点,对于一些处于危难之中的“优质企业”,也许只需政府稍加援手即可获得再生。但平心而论,行业整合本身就意味着优胜劣汰,至于孰优孰劣自应交给市场来评判。而来自管理层、有选择性的救助则很容易碰触到公平与道德的边界,“保大弃小”不应演变成丢车保帅的代名词。一旦管理层过度介入,地方政府更群起效仿,很可能使得中国通过扩大内需市场延缓行业危机并引导行业整合的愿望落空,这无疑将是整个光伏行业的悲剧。
说到底,在这种“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逻辑怪圈中,地方政府要想在宏观救市政策作用下拯救那些优质企业,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创新和设计。
光伏新政还需趁热打铁
与其一厢情愿地“保大弃小”,趁热打铁、继续推出光伏新政的第二套、第三套“组合拳”,为广大光伏企业营造有利于自救的行业环境,显然更靠谱一些。从2012中国(成都)新能源国际峰会传来消息称,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出台光伏业强制认证和检测制度,最快2013年推出;与此同时,商务部也正在抓紧制定推进光伏业援外力度的新政,其将主要针对非洲40多个国家,带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开辟新天地。
对此,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太阳能光伏分会秘书长孙广彬表示,出台光伏行业强制认证和检测制度,这是提高企业技术质量的有力保障,也将为中国光伏产品援外、出口做足准备,有助于在减少出口企业数量的同时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同时,国外进入中国的产品也必须通过中国的强制认证检测,达到中国制定的光伏标准;这意味着我国正从新能源领域游戏规则的追随者逐步成长为规则的制定者。
商务部有意带动光伏企业转战非洲,无疑也令业界振奋。毕竟,欧美相继对中国光伏关上了大门,而国内市场的培育尚需时日,如何消化过剩产能,是当前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如果能一举敲开非洲的大门,将为中国光伏业提供一个突围的重大机遇,也可为今后开拓其它新兴市场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