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在中国从研发到推出,已有整整10年时间,从最初的“超越一号”到后来的多款混合动力,尽管号角响亮,宣传广泛,但尚没有一款真正走入老百姓家庭的产品,就上海这座大城市而言,充电式新能源车的真正使用者依然少得可怜,尚在个位数徘徊。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真正拉动消费热潮的电动车“首台突破”依然没能实现。
上周,备受关注的上汽首款量产纯电动车E50上市了。在这两天工博会的现场,众多参观者都在细看这款有望走入家庭的产品,同时也有无数个问题抛了出来——“安全吗”、“充电方便吗”、“补贴政策何时能落地”,其实,这些问题的指向不仅仅在这个产品,而是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是否真正有实力让新能源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担忧,毕竟,这不是一次普通车型的跨越,而是一个时代的启幕。
如何改变有点讽刺意味的调查结果
老百姓的担忧,不是凭空而来的。
上海国际汽车城示范区在2011年10月—2012年2月曾对于887位新能源汽车试乘试驾人员进行调查,其中有一个结论颇有讽刺意味:“试驾者对电动汽车知识了解越少,越倾向于购买电动车”,也就是说,了解电动车越多的人,越倾向于不购买电动车。调查结论从消费心理学角度反向解构制约购买电动汽车的原因——“对电动汽车知识不了解的试驾者担忧项数显著低于平均值,从消费心理学角度解释,当担忧项过多时,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欲望会降低,当担忧项较少时,消费者倾向于购买该商品”。虽然结论不一定完全科学,但它反映了一个事实,消费者对于电动车在质量、性能、使用方便性等方面依然顾虑重重,过去几年中,那些已经号称上市的电动车产品,尚无法打消消费者的这些顾虑。
其实,顾虑总的来自两个部分,一是对于产品,二是配套。
就产品而言,安全性能、续驶里程、充电时间等都是最关注的。以安全为例,从众泰、比亚迪等电动汽车这两年均发生过自燃或碰撞后起火等现象,让消费者不免担心。尽管传统燃油车型有时也会出现事故自燃。但每一次电动车的事故,就会让消费者对这一新生事物从整体上打上问号。今年5月底,比亚迪纯电动e6被撞起火,之后,短短的5天里,凭借电动汽车而闻名海外的比亚迪遇到了巨大的信任危机,市值一度蒸发60亿元。而续驶里程上面,由于消费者习惯于用传统燃油车的续驶里程来与电动汽车做简单比较,常常让电动车不堪重负。到目前为止,一般电动车充满电之后的续驶里程,多数在100公里之内或者更短。记者曾采访上海首批8位新能源车车主,有的电动车的续驶里程较短,由于在家充电不方便,他们在单位充电,而一到周末,他们不敢开电动车出门,主要是担心电耗完了,周一就没法开车上班了。这是很实际的问题,可想一想,一般的燃油车车主,往往周末是最需要用车的时间,周末不用车的局面,自然不是电动车主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