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东送满足电力需求 电力“高速公路”显神威
添加时间:2012-11-15 11:45:01
来源:爱中国能源网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电东送从2001年正式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来,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西电东送大格局,促进了我国能源的优化配置和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近期监测结果显示,今年8月,南方电网完成西电东送电量183亿千瓦时,刷新单月电量纪录。其中,贵州送出最大电力911万千瓦,云南送出最大电力955万千瓦,均创历史新高。同时,作为全国受入电量大省,广东接受西电最大电力达2443万千瓦,最大日受电量达到5.6亿千瓦时,也创出了历史新高。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电东送从2001年正式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来,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西电东送大格局,加快了我国能源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满足东部地区电力需求的同时,使西部地区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了我国能源的优化配置和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资源转化成果喜人
西电东送是由于我国能源资源和电力负荷的不均衡性而决定的。我国地域辽阔,能源资源分布极不均匀,煤炭资源的69%集中在“三西”地区(即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和云南、贵州等地,水能资源的77%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用电负荷相对集中,但能源资源却比较匮乏。
以南方电网覆盖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5省区为例,西部的云南、贵州两省一次能源保有量占90.5%,而东部的广东仅占3.5%,但广东全社会用电量是其他4省区总量的1.5倍。
在这个大背景下,实施西电东送,就可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2000年,贵州、云南的第一批西电东送电力项目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西电东送工程全面启动。这一重大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和骨干工程,由南、中、北三大通道构成:北部通道主要将黄河上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中部通道则主要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南部通道主要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3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
在三大通道中,南线起步最早、距离最长、容量最大,效益也相当显著。南线的建设和运营,由成立于2002年的南方电网负责。目前,南方电网已建成“八交五直”共13条500千伏及以上的西电东送大通道,西电东送最大电力超过2300万千瓦。这个数字,是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初的近20倍。
在全国,我国西电东送输电能力已经由2001年的300万千瓦上升至2010年的6320万千瓦,同比增长达20倍。西电东送年累计送电由2001年的约800亿千瓦时上升至2010年的218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了173%。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0年来,通过实施西电东送,西部地区投资建设了一大批电力项目,带动当地煤炭开采、交通运输以及有色金属等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和财税收入,有效促进了西部地区将丰富的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电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西电东送工程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既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又将西部地区拥有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同时也带动并提升了当地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和农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例如,贵州西电东送的电源点大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电力项目的建设解决了当地一大批村民的就业和增收问题。2011年,贵州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484万千瓦,比2002年的707万千瓦净增2777万千瓦,发电量年均增长13.2%。
又比如,从2002年至2011年,云南总装机规模增长了4.6倍,达到4047万千瓦。2000年,云南送广东电量仅为1.13亿千瓦时,而2011年云南送广东电量达310亿千瓦时,送电量增长逾273倍。
西电东送工程向东部地区输送了经济、高效、清洁的电力,满足了东部地区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目前,广东省已成为“西电”最大的受端市场,“西电”份额已经占到地区全社会用电量的30%,近年的迎峰度夏期间,广东的统调电量里有三分之一来自于“西电”,为广东地区高峰用电需求提供了充分保障。与此同时,西电东送平抑了东部省份过高的电价,减轻了东部地区日益严重的生态环保压力,促进了东部地区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转型升级。
此外,西电东送工程有利于江河治理和水资源合理利用。建一个大型水电站,不仅具有发电效益,而且还有防洪、供水、灌溉、航运等综合效益,有助于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据统计,从2001年到2010年,西电东送项目的总投资达5265亿元以上(不包括三峡电站),有力地扩大了国内需求,拉动了经济发展。
调整优化电力结构
西电东送的南、中、北三大通道建设,有效促成全国联网格局的形成,促进了跨区送电能力的增加。电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2001年华北与东北电网实现了第一个跨大区交流联网,拉开了全国跨区联网的序幕。
到2011年,除台湾地区外,我国各省级电网实现交直流互联,全国联网格局形成。东北电网与华北—华中电网通过高岭“背靠背”工程实现异步联网,华北—华中电网与华东电网通过葛洲坝—南桥、龙泉—政平和宜都—华新三回±500千伏直流以及向家坝—上海±800千伏直流实现异步联网,西北电网与华北—华中电网通过灵宝“背靠背”工程、德阳—宝鸡±500千伏直流、宁东—山东±660千伏直流实现异步联网,华北—华中电网与南方电网通过三峡—广东±500千伏直流实现异步联网。
这期间,全国的电网电源建设也发生了巨大变化。2011年南方电网22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变电容量分别为2002年的2.9、3.7倍;全网装机总规模达到1.85亿千瓦,是2002年的2.9倍。以此为支撑,10年来,南方电网西电东送电量累计达8263亿千瓦时,年均增长率20%。
与此同时,西电东送促进了我国电力结构调整和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2000年之前,我国的电力管理体制和电网结构以省为单位,电力资源基本上都在省内配置。西电东送工程配套建设了一批大型水电站和高效火电机组,实现了全国更大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优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占全国的55%,西南地区水资源占全国总量的68%,西部地区建成的一批大型水电站和高效火电基地,有利于我国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和生态环境改善。
西电东送大通道还架构了一个省间互为备用、相互支援的大平台,有效提高了电网防范灾害和事故的能力。2004年到2007年,我国南方5省区遭遇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缺电时期,电力缺口巨大,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就在这几年之中,经过不懈努力,西电东送能力增长了1.3倍,西电东送电量年均增长34%,有效填补了电力缺口。同时,西电东送也拉动了电力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使我国电力技术装备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对实现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