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正泰太阳能精简其薄膜硅电池及晶硅部门
添加时间:2012-08-30 10:20:43
来源:环球光伏网
浙江省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坦言,前几年浙江省光伏产业发展很快,“今年已经削减了20多家,加上辅材,还剩300家左右,企业利润基本已降到底,再降就要亏损了”。
现在,疲惫的企业没有“实力”再去支撑昂贵的技术研究。
据了解,一条产量100MW(兆瓦)的薄膜硅电池生产线,至少要十几亿设备成本,如果达到GW级别,则需几十亿元。
香港科技大学承办的纳米及先进材料研发院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孟良说,虽然薄膜硅电池比晶硅能耗低,但研发薄膜硅电池的最大劣势是“两头在外”:设备需真空环境,得从国外进口,产品90%销往国外。并且,薄膜硅电池相关设备需要反复调试。
“苏州曾有企业引进德国几亿元的设备,调了两年都没有成功。”孟良说。
并且,他介绍,薄膜硅电池技术仍算不上成熟。目前在实验室里,晶硅和薄膜硅电池的转化率都能达到18-20%左右,但实际生产过程中,正泰官方数据显示其薄膜硅电池的转化率最高只达到11%左右。
泡沫反思: 回过头来,大家在反思前几年光伏公司的一窝蜂拥入。
据本报从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处得知,2008年开始,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上压力很大,有急于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动力,原先做纺织、制鞋的企业以为找到新的投资热点,一窝蜂扎入光伏。但后来才看到,由于技术欠成熟、电网等配套未完善、电价补贴未理顺等原因,光伏发展的道路,漫长且艰辛。
原先能够享受到的从工业电价到居民电价的政府补贴,如今也颇受争议。温州一家原先做纺织,2008年进入光伏产业的中小企业负责人告诉本报,政府近期再没有给过补贴,而他了解其他有企业补贴有所缩水。
上述浙大专家则坦言,随着发电价格下降,补贴下降是正常的,而在地方财政紧缩,且光伏产业几年内难有大转机的情况下,补贴取消也可能难免,“再补贴不是更加过剩吗?”
浙江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兰建平则称,现在的态势三五年内难有大改变,尤其对于一个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政府补贴救助只会适得其反。
“像单晶硅这种高耗能的项目,我们甚至是建议早日转移。”赵说。
在政府不托底的情况下,企业若还不上贷款,只能宣告破产。
相比之下,中美合资的正泰新能源还算幸运,一位接近正泰集团的知情人士透露,公司有风投参与,并非主利用银行贷款,且正泰集团本身财力雄厚,尚不会出现大危机。
另一方面,此前国家积极支持的一些光伏发电站工程,也由于配套措施等不力,而难达预期效果。
上述浙大专家介绍,2009年7月,国家财政部推出金太阳工程,对光伏发电的补贴高达50%,而从去年开始其中部分工程已陷入停顿状态。且这些电站等示范工程总体产能也仅2GW左右,“今年有所增加,但最多也不太可能超过5GW”。
他说,根据目前成本,1GW电站的投入成本超100亿元,要达到原先30GW产能则需前期投入3000亿元,市场需求不大的情况下,这部分成本难有回报。
而且建电站的关键入网问题并未解决,“原因是太阳能发电量较传统能源小,质量不高,功率输出还不稳定。太阳能发电份额占到10%以上,才会对现有电网造成冲击。”上述浙大专家称。
孟良说,要从传统发电系统分一杯羹也不易,更何况太阳能技术整体转化率仅在10%余,远低于汽油、煤等70-80%的转化率。
面对需求困境,部分企业正在寻求国外建厂等机会。赵永红告诉本报,浙江的万象、尖山光电、弘晨等企业已在国外有太阳能工厂,而正泰此前也正在接洽中。
而下一步对于光伏产能的转型引导,也被提及。
孟良指出,晶硅的国际市场已有上千亿的规模,没有达到崩溃边缘。“而薄膜硅电池市场也酝酿了这么多年,应该到了要有所突破的时候。”孟指出,薄膜硅电池可以运用在建筑的外玻璃、手机膜、手提电脑、衣服上进行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