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受关注的中国新能源客车产业发展到今天,究竟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不足?
在8月9日举行的2012第三届节能与新能源公交客车创新大赛发布会上,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分会理事长李世豪,针对近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成果和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协会科学技术分会理事长李世豪
三年三大成绩
当谈到三年来我国新能源客车的发展成就时,李世豪告诉第一商用车网记者,从“25城千辆”工程实施至今,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取得了三方面的成绩。
首先,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运营规模居世界之首,“目前我国共有超过万辆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在各地示范运营”。
其次,我国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方面,形成了纯电动技术、混合动力技术和增程式技术等多种路线百花齐放的局面。与此同时,国务院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明确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将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的重点便是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如此一来,虽然多种技术路线共行,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依然非常明确。
再次,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水平无论是安全性,还是综合性能,都有所提高。“从本次大赛的数据统计情况来看,混合动力公交车平均节油率为15.18%,最高节油率可以达到23.2%,基本上达到了公交企业的要求。”李世豪举例说道。
问题依然固存
李世豪同时表示,虽然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问题依然不少。
首先是客车制造厂家太多。李世豪认为,现在全世界(除中国外)只有40多家汽车整车制造商,但在中国,仅客车制造商就达130个左右,而且其中三分之二都在开发新能源汽车,致使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力量过于分散。
其次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比如某地要购买新能源客车,会专门定购当地企业的电池产品。如此一来,其他地区的企业就无法进入该地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这就造成了我国新能源产业集中度低、规模度不高。”
最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商业化模式也不成熟。目前市场上应用的有北京模式、上海模式,还有国家电网模式,十分混乱。其导致的恶果就是,配套的基础设施,如充电站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在采访的最后,李世豪总结说道,从新能源公交客车创新大赛三年的举办情况来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虽然问题不少,但一直是在问题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