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返回首页]    [设为首页]    [加为收藏]
风电资讯 光伏资讯 电力资讯 | 新能源汽车 生物质能 节能环保 | 煤炭资讯 石油资讯 天然气资讯 | 企业黄页 供求平台 | 项目审批 智能信息
风电招标 光伏招标 技术数据 | 风电投资 光伏投资 电力投资 | 风电会展 光伏会展 电力会展 | 招商园区 专题报道 产业书刊 | 网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阅读

专家建议企业“接地气”

添加时间:2012-07-24 11:32:26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生物质发电项目9省密集启动   见习记者 王彩娜
  沉寂多年的生物质发电正迎来投资建设的热潮,2012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批准近20个生物质发电项目。据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这些项目分布在全国9个省份,诸多行业人士将这个速度称为“多年未见”。
  最激进的四川省在该省的“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前,四川省将在农林作物丰富地区规划布局27座,总装机容量为82万千瓦的秸秆发电厂。
  专家认为,生物质能源在“十二五”期间将会稳健发展,但由于原料、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产业发展空间有限,其产业化运营过程中需注意“接地气”。
  投建热潮涌现
  7月,总投资4亿元的生物质发电项目落户湖南武冈;6月,湖北天门将投建20亿元建设以生物质发电厂为核心的凯迪(天门)循环经济产业园;四川省即将核准和已核准开工的生物质发电厂超过10个……生物质能源项目落户各省的消息在各大媒体此起彼伏。
  “"十二五"期间,生物质能源会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河北耿忠生物质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树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
  他解释说,未来生物质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的力度不断加大,产业发展的大环境有所改善,而国际能源现状和开发利用趋势更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不久前,科技部就《生物质能源科技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下文简称《规划》)等公开征求意见,表示将建立政府引导和大型生物质能源企业集团参与科技投入机制,推进后补助支持方式向生物质能源科技创新倾斜,形成政府引导下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
  一家位于河北的生物质能企业的工作人员认为:“《规划》不仅可以明确近几年的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增加企业和投资者进入行业的信心。”
  生物燃气、生物液体燃料等生物质能源在德国、巴西、美国等国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德国生物燃气的产量约为20.7亿立方米,占德国燃气产量的14.5%。巴西生物液体燃料产量己达到1750万吨/年,燃料乙醇己替代50%的汽油。
  产业空间受限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不约而同地认为,生物质能源在“十二五”期间会有所发展,但与常规能源相比,生物质能量太少,各个环节都存在难题,短时间内会热,但难以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发展。
  “国内生物质能企业运营普遍存在问题,多属于小打小闹,难成规模。”几乎所有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都认为国内的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做得不太好的关键因素在于原料来源,这受到原料的收集半径限制。   其次,生物质能源虽在国内开发利用较早,但其核心技术并不成熟,成本居高不下。孟宪淦认为,仅就生物质发电来说,国内基本以直燃为主,气化较少,而发电过程中的焦油问题也迟迟未得到妥善的解决。
  此外,配套政策体系和产业链不完整。戴树智表示,我国生物质能源的配套政策和产业链与比较完善的德国相比可谓“一塌糊涂”,而产业链上一个环节的不完备都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生物质能源的产业化发展空间,比如小规模生物质发电企业普遍存在上网难。
  种种迹象显示:虽然生物质能源发展前景光明,但产业化仍是路漫漫。
  发展需“接地气”
  “《规划》一出,出现投建热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不合理规划企业发展、运营的话将造成资源的限制与浪费,比如各地"吃不饱"的生物质能发电厂。”戴树智说。
  自2009年起,我国共建设48个秸秆沼气试点项目,其中失败率较高,多因技术不成熟或投建规模规划不当而造成运营困难。
  戴树智的公司近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农村沼气的开发利用,其技术在和当地的农村“磨合”中日趋成熟,却愁于推广。戴建议:生物质能项目在选址、投建规模和技术研发等运营过程中均需要“接地气”,考察项目落户地区的生物质能源实际情况,切实做到因地制宜,科学理智地规划。由于原料来源半径的限制,投建规模切不可盲目的求大。
  戴树智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可以将生物质能企业已经成熟开发利用的技术进行全国征集,经科技部门修改完善后推广,这样不仅可以节约科研经费,也可以更加科学有效地促进资源利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此表示赞同,“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从科研抓起是没有问题的,但更为重要的是科研技术要符合我国生物质资源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