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甘肃河西走廊戈壁滩上的"风电王国"
添加时间:2012-07-18 10:23:32
来源: 新华网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探访甘肃河西走廊戈壁滩上的"风电王国"
甘肃频道酒泉7月16日电(记者刘蓉蓉)在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脚下,在河西走廊西端茫茫的戈壁滩上,有一片白色的"风车王国",沿着古丝绸之路延绵数百公里。它将当地百姓曾深为其苦的风害变为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神州各地。
这片"风车王国"便是甘肃酒泉风电基地,它是中国规划建设的第一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风电基地。截至2012年3月底,酒泉风电基地已投运541万千瓦。
在酒泉风电基地的玉门风电场,记者看到,高高耸立的白色风力发电机拔地而起,排列整齐,巨大的风机叶片在盛夏的清风中悠然而缓慢地转动,远远望去,像众多身材修长的美女在翩翩起舞,给原本荒凉沉寂的大漠平添了许多生机。走近一看,每一个风机都是庞然大物,叶片长50米、高70米、直径5米的"身形"好似西北汉子的铮铮铁骨,壮实而挺拔。
甘肃境内的河西走廊西部地区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多风地带。唐朝诗人李白"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诗句正是当时该地区劲风吹舞的真实写照。如今,这一区域是中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酒泉境内的玉门市和瓜州县甚至被称为"世界风口"和"世界风库",年平均风速分别达到7.9米/秒和8.3米/秒。
当地居民告诉记者,过去,疾风劲舞让人们感受到的只有无尽的烦恼。河西地区曾有民谚称,"地上不长 草,风吹石头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如今,曾经的风害已变成了宝贵的资源。
在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诸多挑战的压力下,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可再生能源。作为负责的大国,中国已经向世界庄严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左右。风电成为了中国新能源发展的一个重点。
风能资源大省甘肃正是抓住了这个机遇。玉门市能源局副局长杨召君介绍说,甘肃从90年代起开始探索新能源的道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甘肃将河西走廊打造成了新能源走廊。从张掖到嘉峪关,再到敦煌,记者驱车一路走来,沿途都可以看到成片的白色"风车林"。
如今,甘肃风力发电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在玉门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的建筑工地记者看到,巨人般的塔吊正缓缓移动,紧张有序地进行新风机的吊装工作。工地周围横七竖八地摆放着巨大的风机主机和叶片。
据工地负责人介绍,这是甘肃首家3兆瓦大型风机示范项目,2012年计划安装16台3兆瓦风机。项目建成后,年上网发电约1.047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3.3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1万吨。这些3兆瓦的风机,叶片长55米,塔筒高94米,每台装机容量都比记者之前看到的70米高的风机要多出一倍。
甘肃省外宣办的张振宇告诉记者,甘肃风电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除了因为利用了风力资源这个"天时"外,还因为具备很好的"地利"条件。
张振宇指着广袤的戈壁滩对记者说,发展风电要有地,而这些沉寂千万年的大漠,许多地方连地名都没有。在这里建设风电基地,不仅不用拆迁,无需占用耕地,而且戈壁地势平坦、地面硬化程度高,载重卡车可以直接行驶,连路都不用修。据统计,在甘肃,风能资源可开发利用土地面积多达4.7万平方公里。
风电发展给甘肃经济社会带来了诸多好处。有人甚至将风机形容成为戈壁滩上的印钞机。杨召君给记者算了笔细账,他说,以3兆瓦风机为例,在满负荷发电的情况下,一台风机1分钟可转12至13圈,可发电50度;按每度电0.52元的标准计算,平均每天发电有效时数按6.3小时计算,每天可发电1.89万度,收入9828元;每年发电有效时数按2300小时计算,可发电690万度电,年发电收入可达358万元。
根据甘肃省电力部门的最新统计,截止到2011年底,甘肃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达570.3万千瓦,风力发电量达70.5亿千瓦时。其中,酒泉风电基地风电并网发电量达68.2亿千瓦时。
"而且,大批风电企业来到河西走廊建设风场,还带动了当地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扩大了就业,改善了民生。"杨召君说。
甘肃省风电十年的跨越式发展其实也是中国风电发展的缩影。中国是全球风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开发风电潜力巨大。河西大漠、蒙古草原、东南沿海、云贵高原--只要有适合的风,中国就架起了风车。十年来,我国风电产业在商业化和市场化路径指引下飞速发展,风电总装机容量在2011年底达到4700万千瓦,居世界第一。
杨召君说,2020年,甘肃可望实现风电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十年内,甘肃省有望成为全国最大的风能产业带,一个"陆上三峡"正在世界风口起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