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裁员风暴样本:张家口风电就地解散仅剩4人
添加时间:2012-07-11 11:34:22
来源:腾讯财经
沸沸扬扬的三一裁员风波,从年初持续到现在,媒体不断报道,三一则不断否认。然而,媒体深入三一电气张家口风电公司,发现该公司已经就地解散,仅剩4人。
而三一集团4年来在风电业务投入超过31亿,远超收购“大象”普茨迈斯特的金额,市场份额却只有1%。三一电气的多位高管因为战略失误,被全集团通告降职处分。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河北张家口西山产业集聚区,位于以风多、风大著称的坝上地区。
7月5日这天傍晚,天色阴沉,风刮得格外大,眼看就要倾盆大雨。位于产业集聚区内的三一电气张家口产业园,一群麻雀被大风惊飞,掠过躺在地上的53枚风力发电机叶片。
张家口风电公司仅剩4人
这些叶片由三一张家口风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张家口风电)生产。不过,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家公司已经在2个月前“就地解散”。而53枚叶片的生产铭牌显示,生产日期最晚的一枚为4月25日,在时间上与“解散”的描述相吻合。
“工人加上办公室人员,去年有180多个,现在只剩下4个。”上述知情人士称。剩余4人中,2人负责售后,2人负责物资善后工作。
53枚叶片,有的崭新,有的则有破损,更有几枚已经完全废弃。有消息称,部分用来盛放叶片的钢架,最近刚刚被当作废铁出售。
而一些生产风机叶片要用到的模具,也被露天放置在产业园内,盖上一层薄薄的绿布,落满了灰尘。
模具旁边,则摆着一些刚刚从厂房生产出来的搅拌机部件——隶属三一重工的搅拌设备张家口公司,已经开始接替隶属三一电气的张家口风电,成为这个产业园新的“主人”。
下午4点,一群工人在厂房外享受抽烟时间,当被问起是否三一电气的工人,他们回答:“我们是三一重工的。”三一重工与三一电气,均为三一集团子公司。
产业园内的两栋厂房,一栋已经被用来生产搅拌机,另一栋,则紧锁着大门,存放着属于张家口风电的物资。
资料显示,张家口风电为三一电气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金1亿元,成立于2009年7月,与三一电气张家口产业园共同在2009年8月奠基,并于2010年8月投产。当时的新闻稿显示,整个三一电气张家口产业园,计划5年内总投资达到80亿元,被当作当地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成绩。
而三一电气(全称三一电气有限责任公司)则为三一集团为介入风电领域所设立的全资子公司,主要从事风力发电技术研究和成套设备制造,注册资金12.8亿元,于2008年4月在上海正式成立,并于当年5月搬迁至北京三一产业园。除了张家口外,该公司还在北京南口、吉林通榆、云南泸西建立了产业园。
三一电气“裁员”比例超50%
多位三一电气现员工及前员工透露,除了张家口的产业园,其余的几个生产基地,均在年后及近期停工或很少开工,工人大部分已经解散。
值得注意的是,张家口风电的原有180个员工,除了4位“善后”工作者及部分管理层回归北京总部之外,剩余的100多个工人,只有20个左右转到了搅拌机公司,按此计算,“裁员”比例接近70%。
“裁员”之所以加上了引号,因为这100多个工人,大部分是主动离职,并非直接意义上的裁员。
“好多被逼得主动走的。”部分离职工人称,公司在新年过后改变了之前的计件工资制度,改成了被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微博)解释为“优劳优得”的综合工资制,再加上风机叶片的订单稀少,没有活干,使得工人收入普遍降低一半甚至更多。
此外,公司还采取了几个生产基地工人相互调动的办法,例如吉林通榆的工人调往张家口,张家口的工人调往云南泸西。由于工人多为本地人,多数不愿背井离乡,不愿调动的工人则被停岗培训,只拿600元的基本工资,这也导致部分工人主动离职。
“有些人能扛,坚持到了最后,也拿到了补偿金。”上述离职工人称,有少部分人走了正式的裁员程序,其中包括一名部长级干部。
另据目前在产业园内工作的搅拌设备公司的工人透露,他们刚刚被通知,140名工人,将在近期被精简至100人左右。这一比例,与外界风传的三一重工30%的“裁员”比例接近。
从今年年初起,不断地有三一重工裁员30%的媒体报道,为此,向文波等高管先后予以否认,甚至发出了上市公司公告以澄清。不过,综合各方消息,实际上不仅上市公司三一重工,而是整个三一集团,几乎都在进行“裁员”——内部则被称作“优化”,而30%的比例也是整个集团自上而下的统一口径。
而以张家口风电为代表的三一电气,则成为了整个集团的“优化”重灾区。多位三一电气在职或离职不久的知情者透露,公司“优化”比例超过50%。
据三一电气官网介绍,该公司拥有员工近3000人。一位5月份离职的员工称,当时公司还剩1600人左右;另有一位近期离职的员工称,“现在应该不到1000了。”按此计算,目前三一电气人员压缩比例应超过50%,甚至接近2/3。
除了几个风电生产基地工人的解散,北京总部大量的研发和管理人员也因停岗培训等,被迫主动辞职。一位数月前主动辞职的研发人员称,去年12月自己便被停岗培训,只发基本工资,不再有绩效工资,更别提项目奖金,导致每月收入大幅缩水近80%。另有部分员工在5月份后被正式裁员,拿到了“N+1”的离职补偿。
重金投入无回报 三位高管被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在“优化”员工的同时,三一电气的领导层也遭到了处罚。多位内部人士透露,就在刚刚过去的6月份,三一集团下发内部通告,原本同时担任三一集团副总裁的三一电气总经理吴佳梁、常务副总经理戴立新,均被降职为三一集团副总经理,但保留三一电气职务。而担任三一电气董事长的集团董事毛中吾,也因此在集团董事会中排名下降一位,从第五降至第六。
而处罚的理由则包括经营不善,对于问题未及时汇报、造成董事会决策失误等。
在经营业绩上,目前三一电气的市场份额非常小。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公布的《2011年中国风电装机容量统计》显示,2011年三一电气在中国新增装机量为179.5兆瓦,市场份额仅为1%,排在同行业第17位。而在累计装机量上更是没有进入前20强。
值得一提的是,成立时间仅仅比三一电气早两年的华锐风电,2011年新增装机量占据了16.7%的市场份额,仅次于金风科技,是三一电气的近17倍。而在累计装机容量上,则超过了金风科技排在首位,占据20.8%的市场份额。
而如果加上出口,三一电气的当年总装机量也仍然只排在第17位。上述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三一电气仅向美国出口了6台风电机组,共12兆瓦,国内加出口总装机量共191.5兆瓦。
根据2011年8月份多家媒体的报道,当时三一电气已经在风电上投入了31.5亿元的资金。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数额比三一重工收购“大象”普茨迈斯特还多了5.5亿元。此外,报道也披露,三一电气直到当时一直没有盈利。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风电形势急转直下。行业龙头华锐风电2011年净利润同比下降 72.84%。今年一季度继续低迷,降幅扩大至 87.06%。而金风科技2011年净利润也同样下滑73.50%,一季度更是下降97%。
在这种行业形势下,原本就未盈利的三一电气压力更大。一位离职员工对称,三一电气目前亏损已经超过3亿元。
此外,在公司战略上,三一电气管理层与三一集团早就有一定的分歧。三一电气总经理吴佳梁一直坚持自主研发和全产业链的发展路径,但三一集团内部有声音认为,风电业务完全可以“走得更快”,比如通过比与成熟的企业联合设计风机来实现迅速生产;或者学习GE等巨头,依靠购并迅速扩张版图,占领市场。
对自主研发和全产业链的坚持,导致三一电气错过了成立后的头两年的市场爆发,同时也带来了投资成本大、回收期过长的问题。而背靠资金实力雄厚的三一集团,吴佳梁等也有了追求技术的底气,但这种依靠集团不断投入资金的发展方式,也带来了集团层面的不同声音,甚至流出集团要出售三一电气部分股份的传言,从而给了公司管理层很大压力。吴佳梁在去年8月份对媒体坦言经营压力很大,但仍然表示,“眼下这个痛苦的过程是必须经历的,但我们应该就快有利润了。”
然而,他等来的却是风电行业的急转直下、公司的继续亏损,以及母公司三一集团因工程机械行业的低迷带来的资金掣肘。在三一集团整体开展人员“优化”的情况下,在三一重工虽然低迷但仍然能保持微弱的净利润增长的情况下,对投入了巨大资金但却没有回报的三一电气进行更大比例的“优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一集团风电业务何去何从
毛中吾、吴佳梁、戴立新的降职或降位处罚,以及几个生产基地的全面停工,是否意味着三一集团有意放弃风电业务?还是只是改变战略方向,不再坚持自主研发和全产业链的发展战略?抑或只是暂时的生产性收缩?
面对媒体的询问,三一对此保持缄默。三一电气总经理吴佳梁的手机连续多日处于关机状态,而集团多位高管的手机则无人接听。截至目前,三一集团的新闻联系人也并未回复问询邮件。
而多位被裁员或主动离职的三一电气研发人员表示,自己所在的研究院“优化”比例超过50%。这些研发人员大多为硕士毕业,且大部分已经培养了两到三年。与一线工人被解散后还可迅速召集不同,有经验的研发人才在精简后很难再迅速补充。
“公司这么狠,肯定是不想再做自主研发了。”一位离职的研究院员工称。
一位不愿具名的国内某风电公司总经理认为,“全产业链没有意义,订单才是王道”。他认为,在错过市场爆发期,与金风科技、华锐风电形成销售体量10倍以上差距之后,三一电气已经很难进入第一阵营了。
而华锐风电国际业务部总监胡晓则表示,不便对三一电气的战略发表评论,但风电行业这两年遇到的瓶颈有目共睹,优胜劣汰是必然趋势,“就等时间来证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