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计就计应对 “低碳阴谋”
添加时间:2012-06-27 15:40:14
来源: 国际能源网
2009年11月,东英吉利大学(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气候研究小组,多位世界顶级科学家的邮件和文件被黑客盗取并公开。
据黑客们公布的资料显示,这些科学家在如此重要的研究过程中,涉嫌操纵数据,选择科学流程,支持碳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加剧的结论。这就是所谓的“气候门”事件。
这一事件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一周之后,全球瞩目的哥本哈根会议就要召开了——这是当时无数人都寄予厚望的联合国第十七次气候谈判大会,许多人相信,通过这次会议,各国政府代表们将顺利地讨论通过新的碳减排协议,以便替代即将到期的《京都议定书》的内容,成为全球碳市场的新的基础性文件。
很多国家都派出了高级别的政治家与会,他们中不乏政府总理甚至国家元首。但几天的会议不仅没有能够达成任何协议,反而成为一次高水平碳排放的反面典型。不少政治家都施展出了娴熟的演技,轮番上阵的是责任、担当、愤慨、争吵、难过等等的表情和言语,让全球媒体着实狂欢了一阵子。
在这之前,除了少数专业人士以外,普通中国人对低碳经济并没有什么概念,也不甚关心中国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哥本哈根会议以及之前几次会议的争吵,总算有一部分人开始了解碳市场和碳交易的基础知识。
随着中央政府逐步阐明自己的碳排放政策,各级政府部门大都已经注意到这个领域在未来投资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从而开始推动各种各样的论坛及低碳项目建设。
中国拥有绝对“未来优势”
随之而来的政策和商业热潮是之前人们不曾预期到的。哥本哈根会议前,为表达中国政府与会的诚意,中央领导人对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碳排放政策从战略到实施层面都做出了一些承诺,尽管看上去,这些承诺距离达成一致的谈判目标尚有距离,但其所逐渐显现的国内效应却绝对不容忽视。
在这个承诺的基础上,配合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大量对低碳产业的鼓励政策、资金支持、行政约束等忽然之间出现在各级政府的文件中——你不得不承认,在某一领域动员资源的能力上,我们一直保持着让国外同行无比羡慕的速度和效率。
2010年,中国在能源领域的投资,达到创纪录的544亿美元,而同一时期排名第二的德国是412亿美元,美国只有340亿美元。在太阳能、风电等领域,中国的发展势头根本就是无法阻挡,在2010年之前的4年,风电在中国的增长率近乎百分之百,而太阳能板的全球最大厂商的前12家中,有4家来自中国大陆。 即便如此,我们可能也还是低估了中国在未来低碳市场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在这样一个相对比较新的领域,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不是最大的,尤其在市场需求和制造能力上,中国更是拥有绝对的未来优势。在新领域的竞争中,通过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弥补技术上的不足,则完全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将计就计“阴谋论”
与此同时,关于低碳经济阴谋论的说法,也在不断地推出新证据来反复佐证反对的观点。
气候研究和气候谈判的争议,为阴谋论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更何况“气候门”事件给了反对者以足够多的弹药,以唤醒人们对西方世界阴谋的警惕。
反对派从几个角度论证了全球气候变暖和气候谈判极有可能是西方为了减缓自己的衰落,利用气候变暖的危言耸听向发展中国家高价兜售自己的气候产品,以获取气候美元乃至限制新兴工业国的正常发展。 反对者的观点是不无道理的。在碳交易和碳金融设计创新最为积极的美国,与学术界、金融界的巨大热情相比,企业界和国会则对减少本国碳排放的想法极其冷淡。他们花更多的时间用来指责其他国家的政府不负责任,而对本国议员积极推动的旨在减少碳排放的《电力法案》几度封杀;在气候谈判大会上对主动承诺责任的中国大声地指责,对积极减排的欧洲盟友反应漠然,自己拒绝履行任何国际责任,甚至找出各种可笑的理由试图退出他们曾经一手安排的全球气候谈判机制。
另一方面,看似并不积极的美国政府,却同时又出台了各种激励政策,促进美国低碳技术升级和碳金融的发展,推动建立大型国际碳交易中心,投入巨资在碳领域进行研发,并且鼓励将美国的这一整套体系向全世界推广。这不由得让人想到,关于低碳美元的传说,很可能是真的。美国在低碳经济领域,表现出明显的利益企图和精确的国家算计,让很多国家感觉不满。
反观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工业国,在气候谈判和低碳经济增长领域的热情明显高于部分西方国家。
事实上,有些国家是忽然发现了这个可以发声的国际多边谈判机制,在当前的背景下,不但无法完全被西方国家所操纵,反而能够成为展示自我的新平台。也就是说,即便阴谋论是真的,也完全不妨碍参与游戏的其他人忽然决定“将计就计”,设计新的连环计、计中计来套取自己的利益。要知道,在这些政治算计方面,我们是有几千年的丰富案例可供汲取的,轻言放弃不应该是智慧者最先想到的选项。
积极的参与者,从中找到的,将是巨大的机会和利益。
低碳经济火爆的背后,是没有完全清晰的科学争论和大国博弈,大多数公众并不清楚,政治家和企业家在意的不是事情本身的真伪,而是它能带来的政治经济资源有多大。这是他们和科学家以及普通民众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弄清楚这一区别,你就会明白,那些反对的意见是没有办法对低碳经济的发展产生实质性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