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企业称弃风地区限批易造成浪费
添加时间:2012-06-12 10:58:14
来源:中国电力报
“风电利用小时数明显偏低的地区不得进一步扩大建设规模。我们对这项政策有些不解。风电利用小时偏低主要是送出问题,应重点解决电网问题、研究和规划送出线路。而现在让风电企业放弃优质风力资源,去开发那些资源不太好的项目,对国家来讲,是清洁资源的浪费。”某风电企业负责人认为,风电政策应该站在推动清洁能源利用的角度,目前政策中电网视角过于浓重。
近日,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加强风电并网和消纳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并附2011年度各省级电网区域风电利用小时数统计表,要求“风电利用小时数明显偏低的地区不得进一步扩大建设规模。”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有关风电企业、电网企业和分析人士。
1800小时左右是赢亏平衡点
上述风电企业负责人表示,虽然各风电项目的建设成本、电价补贴不同,利用小时与赢利状况的关系也不尽相同,但1800小时左右是业内普遍认可的赢亏平衡点。
国家能源局数字显示,随着我国风电装机的快速增长,局部地区的弃风限电问题日趋严重。2011年度,全国风电弃风限电总量超过100亿千瓦时,平均利用小时数大幅减少,个别省(区)的利用小时数已经下降到1600小时左右,严重影响了风电场运行的经济性,风电并网运行和消纳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风电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1600小时左右意味着风电企业亏损。”该人士称。数据显示,2011年,利用小时偏低的省份有吉林 (1610小时)、广东(1638小时)、广西(1700小时)。
另外有几个省份风电利用小时在1700小时~1800小时左右,如陕西(1779小时)、甘肃(1824小时)、蒙东(1863小时)、辽宁(1802小时)、蒙西(1829小时)、江苏(1849小时)、四川(1781小时)。
对于这些省份风电企业的赢利状况,彭博新能源财经中国区首席风电分析师朱羽羽告诉《能源周刊》,一些大型企业凭借规模优势目前利用小时较高,有一定的赢利空间,小型企业如果只有一两个项目单打独斗,可能会在赢亏平衡点徘徊。
就地消纳尚在研究开发阶段
国家能源局指出,三北(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等风电并网运行矛盾突出的省(区)要深入分析本地区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和调峰潜力,提出保障风电并网运行的整体方案和针对性措施。积极鼓励风能资源丰富地区开展采用蓄热电锅炉、各类储能技术等促进风电就地消纳的试点和示范工作,加快建立风电场与供热、高载能等大电力用户和电力系统的协调运行机制。 记者采访了解到,风电场与供热、高载能等大电力用户的协调项目正在研究开发阶段。某电网人士称,这可能是风电消纳的一个途径,能否成为主要途径尚待实践。风电企业认为,风电能够就地消纳固然好,但风电规模较大的地区,还是要依靠电网外送。
风电企业:会造成优质风资源浪费
国家能源局要求各省(区、市)风电并网运行情况将作为新安排风电开发规模和项目布局的重要参考指标,风电利用小时数明显偏低的地区不得进一步扩大建设规模。
此政策引发了本文开头所述风电人士的不解。
“风电政策的制定应站在促进清洁能源利用的角度,而不应站在电网的角度看问题。让我们放弃优质的风电资源,去发展不太好的资源,从清洁资源利用角度来看,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朱羽羽也认为,风电发展可能最终要回到大规模集中开发上来,因为风资源好坏是决定一个项目能否赢利的最基本因素,就算低风速风机技术再好,都不可能达到优质资源地区的发电效果。由此看来,风电远距离大规模外送问题不可回避。
电网企业:规划、生产、利用三方协调是正解
风电消纳问题有个逻辑“怪圈”:政府认为主因是风电企业未批先建、无序发展;风电企业怪电网企业送出线路建设缓慢,难以满足并网要求;电网企业则表示早就规划了多条送出线路,一直未获政府核准。
电网人士认为,风电消纳是个系统问题,不能只立足一方观点。需要规划、生产、利用三方协调,只有这样我国风电问题才有正解。
风电并网目前表现为几大问题:首先是风电开发规划与电网接入规划没有协调,这是不争的事实。风电存在盲目发展的问题。而且地方利益也掺入其中,有些项目以大化小,绕过中央政府审批。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电源侧调峰的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风电能否接入,除了线路建设的问题,与调峰能力也密切相关,风电往往在夜间用电低谷时段出力增加,如果这时火电机组不愿降足够的负荷甚至停机,风电就难以接入系统。“低谷电价如果低到一定程度,火电企业不愿在低谷时发电,风电送出会相应增加。”另外,用户侧没有实行峰谷电价,少数实行的地区峰谷差也不够,不能促使广大用户转移负荷,这与风电常在夜间低谷时刻增加出力的特性也不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