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阴霾下的油气“新兴”之路
添加时间:2012-05-04 12:12:48
来源: 国际燃气网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继而重创了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经济。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政治危机相互影响,令包括德国、法国、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和西班牙在内的欧元区国家总体债务水平迅速攀升,甚至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与资本市场高度融合的油气行业也无法幸免于难。无论从市场供需还是价格走势来看,油气行业都在遭遇美欧债务危机的“辐射”。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专家表示,“欧债危机是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后遗症,短期内很难解决,油气行业需重新调整战略布局,寻找突破欧债阴霾的‘新兴’发展之路”。 世界石油需求依然旺盛
近年来,债务危机愈演愈烈,欧美国家经济增长陷入低迷,主要研究机构纷纷下调对欧美经济增长的预期。经济低迷抑制了发达国家的石油需求。
自2005年起,欧洲和北美地区的石油需求就已停滞甚至出现负增长。欧洲石油需求占世界总需求比重从1986年的22.5%降至2011年的17%,北美从1986年的32%降至2011年的26.6%.据美国费氏全球能源咨询公司预测,201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石油需求将减少20万桶/日,到2013年将减少30万桶/日。
对比鲜明的是,尽管同样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但是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仍呈现出极为强劲的能源需求态势。据IEA预计,2012年,非经合组织国家石油需求将增至130万桶/日,几乎是世界石油需求的全部增量。
新兴经济体石油需求的强劲增长势头也带动了世界石油需求的增长。通过对世界经济和石油需求历史数据的分析可看出,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和能源使用效率提高,世界石油需求与欧洲、北美等发达经济体的相关性减弱,与新兴经济体的相关性却在增强,新兴经济体石油需求增长态势已成为世界石油需求的风向标。
国际能源机构称,由于受到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石油需求的影响,2012年全球石油需求预期将增长1.4%,至8939万桶/日,高于去年的8811万桶/日,2013年则有望达到9085万桶/日。
专家表示,“尽管债务危机抑制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石油需求,但新兴经济体需求状况良好,使得本次债务危机对世界石油需求影响相对有限,世界石油需求依然旺盛”。
国际油价上攻动力减弱
起伏的国际油价自2011年10月初跌至70美元/桶后,就重新回到了上涨通道,并于2011年11月中旬成功回到100美元/桶的重要心理关口。
专家表示,国际油价下行压力与全球经济增长态势有直接关系。此次欧债危机通过降低石油需求、左右心理预期和抬高美元汇率等3个重要渠道影响国际油价,使国际油价上攻动力减弱。
发达国家石油需求不振是影响国际油价最直接的原因。欧债危机导致欧美地区经济疲软,石油需求加速下滑,给美国WTI原油与英国布伦特原油价格带来了下行压力,而WTI和布伦特油价波动则影响着全球油价的走势。在债务危机影响下,新兴经济体石油需求仍较强劲,但由于其缺乏世界石油定价的话语权,依然无法阻挡全球油价走低的态势。
此外,投机因素仍在兴风作浪。如果欧债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化,不演变成第二次经济危机,国际油价仍将维持高位震荡。否则,利空消息将继续为投机者做空提供动力,导致油价大幅下行。
而欧债危机恶化导致的欧元、美元升值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油价起到抑制作用。美元是国际油价的计价货币。2003年以来,油价和美元汇率之间的弹性系数越来越大。2007年,美元汇率变化一个百分点,石油价格就变化3.5个百分点。受欧债危机影响,欧元贬值近10%,美元就会被动升值,这将减弱国际油价的上攻动力。
国信证券日前发布报告显示,欧债危机似乎陷入无解局面,预计未来国际油价将保持震荡下行趋势。 油气投资“新兴”之路
尽管受债务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受阻,国际油价下跌态势明显,但大多数石油公司并未缩减投资计划,油气投资依旧保持高速增长。
2011年,埃克森美孚、BP、壳牌、雪佛龙、道达尔等5大公司通过收购、并购等方式开发了一批海外油气项目,合计资本支出比上一年增长30%左右。美国《油气杂志》年度投资展望称,2012年,各大石油公司的油气投资还将保持平稳增长。
与以往不同的是,由于受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影响,世界石油消费格局已出现新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加速崛起,国际石油公司的投资重心也随着消费重心往东移。各大石油公司在优化下游业务的同时,打开了扩大中东资源地区和亚太等新兴市场地区炼油项目能力的新局面。
据悉,道达尔和沙特合资建设的朱拜勒炼油厂已开工。壳牌计划,2015年在亚太地区的炼油能力从目前占其总炼油能力的20%提高到30%.埃克森美孚预计,2015年将其在亚太地区的石化产能份额从2000年的15%上升至30%,在中东地区的份额从2000年的10%上升至20%.
安永全球油气交易服务主管安迪。博洛根预计,未来国际各大石油公司投资重心将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将有望成为国际石油公司摆脱欧债阴霾的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