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刻不容缓,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
添加时间:2012-03-23 11:19:05
来源:爱中国能源网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储量枯竭期的逐渐临近,以及其燃烧排放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日趋恶化,“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门话题。人类和地球怎样和谐共处,世界怎样得到可持续发展,引起了国际范围内的热烈讨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在各国达成“责任共担”的共识下,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减排节能运动中任重道远,并且也受到来自全球的关注。
汽车是空气污染、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自然成为消除污染,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所关注的重点。中国许多大城市的街头,在乌烟瘴气中堵塞的汽车长龙,是国内甚至国际媒体都经常渲染的一幕。政府已经在部分城市出台一些应对措施,如买车摇号、车牌竞拍和车牌尾数限行等,以求改善城市私家车膨胀过快、交通拥堵、空气质量恶化的现状。人们不禁要问,那么不如抑制汽车业在中国的发展,少造一点车不是更解决问题吗?
然而,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汽车工业诞生一百多年以来,一直是工业发达国家的重要经济驱动力,也将会是成就中国向发达国家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汽车行业为中国贡献了13%的税收和6%的GDP。汽车工业还能带动钢铁、机械、电子、橡胶、玻璃、石化、服务等156个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中国汽车保有量还处于较低水平,人均保有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预计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時间里,刚性需求和消费升级都必将推动汽车产销保持稳定增长。从消费者的心理来看,买一台车代步,正是逐步富裕起来的中国人除了买房以外的另一大消费目标。在当前中国政府不得不对偏离轨道的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之际,汽车消费正符合国家拉动内需的目标。
新能源汽车现状:政策热,市场冷
然而,数据和现实证明新能源汽车是雷声大、雨点小,虽然政策很热,但市场很冷。据中汽协的统计,2011年中国汽车产销1,841.89万辆和1,850.51万辆,而新能源汽车的产销均不足万辆,此前长安、比亚迪、丰田推出的混合动力汽车在市场上遇冷,销情惨淡,这似乎于国家、于车企的期望都大相径庭。对于消费者来说,现阶段新能源汽车还是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及。
针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景,毕马威最新发布的《2012年全球汽车业高管人员调查报告》访问了200位全球知名汽车行业公司的高管,多数受访者预计到2025年,电池动力汽车将成为市场主流,短期内混合动力汽车将比纯电动汽车更为普及,长远来看,燃料电池汽车更有潜力。目前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上的投资,主要以混合动力车、插电式混动车和纯电动汽车为主,燃料电池汽车由于受限于存储技术,目前基本处于研发、测试阶段,没有实现批量生产。中国也已经开始试验其它替代燃料动力汽车,工信部近日决定在上海市、山西省和陕西省开展甲醇汽车试点工作,计划2-3年内完成对高比例甲醇汽车适用性、可靠性、安全性的评估,以及建立相关保障体系和制定管理规范。
新能源汽车能否市场化,决定权还是掌握在消费者的手中。目前中国市场的情况是售者有之,购者寥寥,市场规模没有形成。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现在新能源汽车还只是个停留在字面上的新名词,听得多,了解得少。对于汽车绿色环保概念的认知有待于提高,保护地球、从我做起的觉悟也还不够。许多人总抱着节能减排不差我这一辆车的想法,如果每个买车开车的人都这么想,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就只会是纸上谈兵。只有众多的购车人意识到节能环保的重要性,自愿行动起来,才能百川汇大海,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才能得到普及。客观来说,只要消费者觉得新能源汽车价钱和传统汽车差不远,技术过硬安全有保证,驾驶起来充电换电也方便,再加上国家给了那么多优惠政策,买这么一辆车,在获利的同时,又为声势浩大的节能减排运动贡献一份微薄之力,可谓一箭多雕,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