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把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在自主创新上的载体作用、引擎作用、服务平台作用,选准创新主战场,集中精力在一些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广东省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平稳增长将常态化,转型升级将成为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旋律。”汪洋书记在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的这番话,非常精当地概括了当前广东省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特征和今后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全会强调,广东已经走过了做大总量、赢得速度就是赢得机遇的发展阶段,明确要求把转型升级放在第一位,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这样的信号令人鼓舞。
中山火炬开发区是由国家科技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山市人民政府于1990年共同创办的国家级高新区,从蹒跚学步到初长成人,一路走来,已有22个年头,经历了两次创业。刚刚过去的“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山火炬高新区正式进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队伍行列,吹响了“三次创业”的集结号。站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火炬高新区作为中山经济发展的龙头,将在以下环节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走向深入。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科学发展规模
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着力点,坚持发展先进装备制造、高端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实现产业结构由高度外向型向内外源并重型转变,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产业优势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
加紧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引进。
坚持深化项目带动战略,科学统筹利用土地、资金、环境、人才等各种要素资源,制定投资性优惠政策,解决好土地调整供应等问题,集中力量引进三高(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税收)三少(用地少、能耗少、污染少)的重大新兴产业项目。
加快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
坚持重大项目领导分工负责制,创新项目督查跟进机制,完善项目组织协调机制,深化重大项目引进、落地、建设全过程一条龙服务,用只争朝夕的精神破解矛盾困难,全面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要将火炬高新区建成华南地区最大的健康科技产业基地、高技术船舶生产基地、风电设备生产研发基地、锂电池及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纺织染整机械生产基地和液晶电视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彩色打印机生产基地。
加强重点新兴产业企业培育。
落实市“三个一百”政策和《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100家重点企业发展支持及奖励办法》,选定10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重点企业进行个性化培育,通过帮助企业建设新厂房、拓展市场、培育上市等措施,力促企业做大做强。
着力推进产业转移。
加大阳西产业园开发建设力度,通过政策引导,着力转移30家以上的劳动密集型、资源依赖型、环境容量需求型企业到阳西产业转移园,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推进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增强科学发展动力
健全科技创新体系。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院所高等院校为依托、政产学研资介为一体的立体创新体系。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把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发力推手,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
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主体地位的作用,加快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发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在自主创新上的载体作用、引擎作用、服务平台作用。选准创新主战场,集中精力在一些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加强政产学研资介合作。
构建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两大保障体系,激发自主创新活力。推动建立政产学研资介多方会商机制、多级联动机制和长效合作机制,支持打通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渠道。定期组织科技企业、科研院所、科技和金融服务机构召开通气会,加强沟通与交流,实现有效对接和资源共享。通过科技与金融结合、组建区域产业协作联盟、搭建合作创新公共平台和共建创新创业基地等创新模式,拓宽产学研合作空间。
改善科技创新环境。
通过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科技政策法规的制定、科技投入的加大、科普活动的深入开展,为科技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大力培育创新人才,深入实施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型科研团队计划,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作者系中共中山市委常委、中山火炬高新区党委书记、区管委会主任侯奕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