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悉,近日发改委发布《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该规划已通过国务院批复。规划指出,新能源要重点建设乌鲁木齐、哈密、酒泉、成都等地风电装备生产基地;有序推进凉山风电基地和金沙江、雅砻江风光水互补示范基地等建设;开发2.5MW级以上风电机组;加快风电基地(重点建设新疆、酒泉、蒙西、蒙东四大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以下为批复通知及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
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发改西部[2017]8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国资委、知识产权局、国防科工局、证监会、保监会、铁路总公司:
《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函〔2017〕1号),现印发你们。请按照国务院批复要求和《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分解落实责任,完善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实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17年1月11日
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策部署,加快西部地区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拓展国家新的发展空间,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西部地区既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也是我国发展重要回旋余地和提升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巨大潜力所在,是推进东西双向开放、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前沿,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十三五” 时期,西部地区进入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必须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充分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不断迈向深入,努力开创西部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部地区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众志成城、砥砺前行,推动西部大开发又迈上一个新台阶。西部地区经济实力稳步提升,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和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超过 10%。 2015 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达到 20.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48.7%。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增强,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初步构建,铁路、公路新增里程分别达到 1.2 万公里和 21.5 万公里。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力度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内生发展动力和抗风险能力得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稳步实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初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覆盖面持续扩大,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改革创新意识深入人心。积极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等三大战略实施,重点经济区、国家级新区、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引领效应逐步显现,一批新的增长极、增长带正在形成。
经过 15 年的开发建设,西部地区已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人力资源不断积累,市场空间不断拓展,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发展动力加快转换,到 2020 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已经具备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国际国内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但是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利于西部地区加快向西开放步伐,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利于西部地区积极培育和承接先进产能,提升产业层次;国家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有利于西部地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国家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有利于西部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切实打赢脱贫攻坚战;国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有利于西部地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巩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同时也要看到,西部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抵御经济异常波动、防范系统性经济风险的能力仍然不强,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的瓶颈制约仍然突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然繁重,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西部地区必须贯彻新理念、顺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把握新机遇、拓展新格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引领,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紧紧抓住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两大关键,增强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上取得阶段性突破,在持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巩固边疆安全稳定、维护民族团结进步上作出更大贡献,推动西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动力转换。将创新作为推进西部大开发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积极推进各领域创新,加大力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大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拓展新空间,增强西部地区发展新动能。
——坚持协调协同,促进有序开发。优化空间格局,培育新的增长极和增长带,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合理配置,健全城乡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协调协同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建设中增强发展后劲。
——坚持绿色永续,建设美丽西部。有序有度利用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能源资源,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努力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天蓝、山青、水碧的秀美西部,促进国家永续发展。
——坚持开放引领,促进互利共赢。牢固树立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加强与“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的统筹衔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积极创新开放模式,促进沿边内陆开放与沿海开放优势互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坚持民生为本,实现成果共享。始终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西部大开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西部各族人民群众在共享发展中更有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稳步前进。
第四节 主要目标
紧紧围绕到 2020 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要求,努力实现以下各项发展目标: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区域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经济结构趋于优化,经济增速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以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全国差距明显缩小。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达到 54%以上。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创新活力逐步释放。创新要素配置更加高效,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创新的保障作用有效发挥,一批有代表性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基本形成,支撑创新驱动的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第一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农业现代化取得积极进展;第二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壮大,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升,具有西部特色的优势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建成现代化交通网络和比较发达的城乡支干交通网络。民航、水运、通信、环保、管网等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水利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工程性缺水问题得到缓解。
——生态环境实质性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向绿色、循环、低碳转变。生态保护红线全面划定,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基本建立,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取得积极进展,水土流失面积大幅减少,生物多样性有所恢复,长江上游等重点地区生态屏障建设取得新成效。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得到有效控制,碳排放强度继续显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改善。
——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公共安全、医疗卫生、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全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0.5 年,人均预期寿命增加 1 岁。现行国家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