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大气污染治理政策,还是环境与能源领域的研究,都表明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一直依赖的燃煤,是治霾的关键战场。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承认,这场抗霾战役,从始至终都是一场与自己的较量。
力推“大气条例”的环保部门,难以撼动能源结构。在交出成绩单之年,我们首先要分析的就是去煤化失败了吗?毕竟,“等风来”不是长久之计,控污防污才是治霾之根本。中国除霾之路,下一步究竟怎么走?这些终应给公众一个切实的交代。
灰蒙,厚重的霾,从天空的南际,无声地袭入城区。尽管北京冬日的天空并不湛蓝,但还是好过这片一望无际的混沌。这一天,是2016年12月16日。
生活在北京的人们,或是在高楼远眺,或是通过网络图片,目击了这次重霾袭京的全过程。
霾的行军路线从南向北,所到之处犹如堕入黑白片,它有着十分清晰的边界,像一只逐渐掩起的锅盖,一步步扎实地向前推进,
16日,霾侵袭了16万平方公里,17日37万平方公里,18日62万平方公里。
最终,在20日的最高峰值中,188万平方公里被灰霾控制,中国11个省市“沦陷”。
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等多个城市,不得不启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这已经是2016年10月以来,第六次大范围雾霾过程。
自2013年吹响号角,2014年中国政府正式与霾交手。为了治理这些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可吸入污染物颗粒,从解析污染源,到工业升级、控车、去煤等手段纷纷上场,有些举措甚至被称为“壮士断腕”,耗资巨大,绑定了许多地方官员的乌纱帽。
用力最猛的当属北京。然而,2014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降低值未能达到年初定下的5%的目标。是年年底,《财经》记者采访多位环保界人士,他们认为,仅从一年的变化数据,难以准确评估治霾目标的成败,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三年中国的大气污染治理难度和压力,空前巨大。
随着今年频繁启动的重污染预警,翻看近些年官员们治污的豪迈言论和决心,无论如何都显苍白无力。《财经》记者在山西实地调查发现,企业肆意排污的现象并没有被遏制,监管疏漏、主管部门不作为或难作为、地方政府为利税左右等老问题,也未能解决。
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无数人的生计。不仅政府、企业,每个人都在为霾埋单,甚至无暇计算因霾致病的公共卫生体系未来要支付多少成本。PM2.5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同时也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害物质的载体。这种可以携带大量对人体有害物质的可吸入颗粒物,现在已被定义为霾中对人类健康最具威胁的物质。
对健康的焦虑,也掳走了人们的耐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称,若按现有力度措施,北京市2017年PM2.5浓度达到年均值每立方米60微克左右的目标难以实现,同时臭氧污染迅速抬头。他对《财经》记者指出,当初对治理进程过于乐观的估计,也有治理过程中难以预料的难题,尤其是区域协同治理的问题,对北京重霾污染过程形成的作用一直被低估。
北京市政府正在致力于修订《北京市气象灾害防治条例》,将霾列为气象灾害的一员。就在重霾袭来的前夜,条例草案进入三审,这也让舆论沸腾不止。将霾简单地划入气象灾害,无论是出于脱责,还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多部门协作的积极性,都无法取得公众的谅解。
2016年底的这场重霾,很不走运地发生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大气十条”)五年终考即将到来的前夕。依目前的战绩推测,2017年的终考,中国可能要品尝一次青涩的苦果。
力推“大气条例”的环保部门,难以撼动能源结构。种种迹象表明,燃煤是这场治霾战役中的要害,因而,在交出成绩单之年,我们首先要分析的就是去煤化失败了吗?
毕竟,“等风来”不是长久之计,控污防污才是治霾之根本。中国除霾之路,下一步究竟怎么走?这些终应给公众一个切实的交代。
煤耗上升,霾军抬头
2013年至2015年,全国74个城市PM2.5浓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灰霾肆虐的主要四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区,PM2.5浓度皆有超过20%的下降,这使环保部门一度有了底气。“‘大气十条’实施到现在,我们的治理思路和方向都没有问题。”一位接近环保部人士对《财经》记者说。
治理的重头在燃煤、机动车、工业、扬尘,这是PM2.5的四个主要来源。其中,无论用什么样本、解析方法研究,燃煤都是治污第一个槛。
“燃煤,对PM2.5的贡献毋庸置疑。”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薛志钢对《财经》记者说。煤炭利用和燃烧直接排放的污染物,对PM2.5贡献率为63%;空气中的污染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还会对PM2.5做出第二次“贡献”。
煤控得好,完成控污目标的能力就会成倍提升。煤,在中国有多重要,可以从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看出,2015年煤炭占比达64%,中国煤炭年消费量占全球的一半还多。
2013年,是重霾肆虐引发举国关注的年头,煤炭消费量是42.44亿吨,这是中国煤炭消费的峰值,全国平均日霾数也在2013年达到历史之最。其后两年,煤炭消费呈现下降趋势,74个城市的平均PM2.5浓度和全国平均日霾数,随之下降。
然而,2016年煤炭消费有所回升,庆幸的是,没有达到2013年的峰值高度。“根据前11个月的数据看,2016年全年煤炭消费比重,预估会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2%至63%之间。”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高级顾问杨富强对《财经》记者说。
“大气十条”的一个原则性目标就是,煤炭消费总量呈负增长。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16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当年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63%以下。也就是说,2016年控煤目标是,从2015年的64%降至63%。实际上,仅下降1%,在有的专家看来,目标“太松”。
根据国家能源局网站的信息,即将出台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是,煤炭消费比重要降到58%以下。而NRDC发布的数据是,2020年,煤炭消费占全部能源消费的55%,“才能应对减霾、治理环境问题的挑战,以及实现中国政府作出的减排承诺”。
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钢铁2016年比去年增产0.6%,水泥产量也比去年要高,化工的煤炭消费增长了约10%以上。杨富强认为,上半年制造业得到支持较多,房地产行业较为火热,加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际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影响,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耗能产业产量提升,耗煤量随之提升。
环保部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显示,12月19日,367个监测城市中100多座城市处在重度及以上污染之中。全国8个城市出现AQI(空气质量指数)小时值“爆表”情况,安阳、邯郸“爆表”超过20小时,石家庄“爆表”超10小时。“爆表”地均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高耗能的产业基本集中在北方,这也是造成今年北方霾比去年同期严重的重要原因。”杨富强说。
数据也证实这一判断。《财经》记者分析环保部发布的空气质量数据发现,2016年9月、10月、11月,京津冀区域环境空气中PM2.5、PM10和NO2浓度同比、环比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