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污染场地环境管理和修复产业发展现状
从全球视野看,我国已成为土壤修复事业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总体规模大,增长趋势快。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组织管理体系日趋发展和完善。2016年5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土十条》的出台是我国土壤环境管理领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这一中长期计划对工矿业活动以及废弃物堆放和处理处置引起的污染场地的环境管理和风险管控也做出了合理的部署。
污染场地修复作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方面,其产业自主发展进展快速,工程技术和专业人才日益积聚,包括大型复杂场地修复在内的工程经验积累增多,国际合作与交流频繁,修复产业发展向初步成熟的方向迈进。我国经过若干年的管理实践,形成了一些管理制度和监管手段,土壤环境立法也在快速推进之中,总体来说已经形成了很好的监管氛围和框架雏形,为污染场地修复产业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应该指出的是,与西方诸多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土地产权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土壤(包括场地)污染防治权责模糊不清。相对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们在土壤环境监管方面的综合能力明显不足,包括人力、装备和管理制度等。由于近几十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污染场地存量大,修复治理任务繁重。总体来说,我国场地环境修复和治理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土十条》基本内涵的理解
《土十条》是指导我国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土壤环境管理工作的纲领性计划,是土壤环境压力下的适时应对,也是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的需要。《土十条》与《水污染防治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共同构成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环境污染防治的核心基石。这个计划地位特殊、影响很大,其内涵和要求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全民各界的认知,对整体推动污染防治和管理工作是有利的。这一计划为包括场地修复治理在内的我国土壤污染防治产业发展确定了总基调和发展方向。
《土十条》是系统性解决方案,该计划要求明确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主体,强调防治结合,保护与修复并重,着力控制土壤污染增量,逐步减少污染存量,突出精细化的保护策略和治理措施,是综合考虑成效和可持续性的理性行动计划。《土十条》提出以拟开发建设居住、商业、学校、医疗和养老机构等项目的污染地块为重点,开展建设用地治理修复,同时实行土壤和场地修复治理的终身责任制度,为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土地治理的二次污染问题,为增强修复成效的可持续性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关于我国污染场地风险控制和修复技术决策的几个观点
《土十条》颁布实施后,我国土壤修复治理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形势对我国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发展以及修复技术决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修复决策中,需要更加务实,更多地考量我国的基本国情。在未来一个时期要高度重视高风险场地的修复策略问题,着力抓住主要矛盾。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在借鉴和消化吸收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经济可行的污染场地修复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