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到,近日秦皇岛市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要求加快建设京能热电联产、引青济秦扩建三期、四期工程、石河-引青济秦供水管线连通、市区水厂整合提升等重点工程,提升城市供应保障能力。合理布局风电、水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电网网架结构,加快统一智能电网建设,全力解决用电负荷。以国家实施中俄天然气东线工程为契机,规划建设天然气出口及配套基础设施,按照城市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布局、建设天然气管线及储气站等基础设施。详情如下:
“十三五”时期,是秦皇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全面增强和重塑发展动力,加快建设沿海强市、美丽港城的攻坚期。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对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规划纲要依据《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中共秦皇岛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新的历史起点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历程中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外部发展环境复杂、各种困难矛盾叠加的严峻考验,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建设“沿海强市、美丽港城”目标,深入实施“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旅游兴市、文化铸市”四大主体战略,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抓协同、治污染、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凝心聚力、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奋发作为,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为“十三五”时期的转型跨越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坚持投资与消费并重、扩大增量与调优存量并举,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园区发展与对外开放等重点工作,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力促经济发展提速增效。初步核算,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1250.4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5%,比2010年增长44.8%,年均增长7.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元,比2010年增长40.8%,年均增长7.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4.36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6.5%,比2010年增长58.8%,年均增长9.7%,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7.7%提高到9.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2.5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比2010年增长76.5%,年均增长1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31.33亿元,比上年增长9.3%,比2010年增长91%,年均增长13.8%。民营经济贡献日益突出,完成增加值、吸纳就业人数、上缴税金均超过全市总量的一半。
2、结构调整成效显现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占据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居省内各设区市之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达到10.1%。装备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2015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达129.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8.9%;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保持年均30%的超高速增长,超过玻璃建材产业,跃升为我市新的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质量提升,我市先后被列为国家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旅游综合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等试点城市。农业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畜牧业成为农业第一主导产业,2015年农业产业化率达到68.04%,在省内各市中居首位,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49个百分点。昌黎县被确定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河北昌黎干红葡萄酒产业聚集区和卢龙印庄现代产业园区通过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认定。
3、协同发展开局良好
落实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围绕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明确了建设“一都三区一枢纽”(国际滨海休闲度假之都、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京津冀区域融合创新先行区、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区、东北亚物流枢纽),打造绿色发展“国际名片”的战略定位。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积极推动承接载体建设,加快推进交通、产业、生态等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京唐秦城际铁路、京秦高速公路二通道等一批重大工程扎实推进。北戴河及相邻地区近岸海域深度综合整治列入国家规划,北戴河生态建设及功能疏解提升、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等一批重大事项获得国家支持。与京津对接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对接合作项目达95项,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秦皇岛(中科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等一批项目落地。
4、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到2015年,城市人口达到307.3万人,比2010年增加8.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3‰;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6.88岁。严守耕地红线,2015年耕地保有量为17.4万公顷,与2010年持平。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减煤、治企、控车、降尘、增绿”等工作成效显著,201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的74%。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实施消煤降碳,压减钢铁产能,严格控制“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10年累计下降20.9%,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累计分别下降10.6% 、8.4%、10.5%、13.4%。持续开展北戴河及相邻地区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实施工业污染源治理、入海河流污染治理等十大整治工程,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持续改善,2015年12个主要海水浴场水质达标率100%。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工程,五年累计完成造林绿化86万亩,林地面积由“十一五”末的499万亩增加到525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位居全省第二位。城市绿化覆盖率47.2%,绿地率45.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17平方米。青龙满族自治县被评为“全国首批绿色发展县”。
5、改革开放步伐加快
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圆满完成市县区机构改革任务。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由425项精简到161项,精简比例达到62.1%;全面优化审批流程,在全省率先出台优化建设项目审批流程的意见,推行了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实施从立项到竣工全程代办服务。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市燃气公司与华润燃气成功合作,北戴河供水公司与首创水务合作进展顺利。有序推进耀华改制后续工作,做好奥莱特腈纶公司依法破产工作,积极推进新港港务总公司、中阿化肥公司等国有企业资产回购。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圆满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四个县完成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产权交易全覆盖。积极稳妥推进价格改革,理顺价格关系,切实改进价格监管,保持了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动金融改革创新,深化科技、教育、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体制改革。对内对外开放成效显著,2015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46.04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31.2%,年均增长5.6%。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6.4亿美元、引进内资1452.4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期间的1.86倍、4.04倍,美铝增资扩能、臻鼎科技增资、圣蓝皇家、中信戴卡产业园、中铁山桥产业园、新兴际华军民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秦皇岛能源交易中心揭牌运营,国际粮食产业及秦皇岛大宗商品交易中心项目签约,秦皇岛港成为国家进境粮食指定口岸。
6、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行政区划调整实现突破,完成抚宁县撤县设区,城市区面积由调整前的512平方公里扩大为2131平方公里,城市发展空间实现大幅拓展。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品位快速提升,四县全部进入省级园林县城行列,青龙祖山镇等8个建制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卢龙县石门镇、昌黎县靖安镇分别被省确定为新型城镇化试点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镇。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快速发展,津秦铁路客运专线、承秦高速公路及三条连接线、北戴河机场及机场公路连接线等重大交通项目顺利完成,西部快速路、兴凯湖路、民族路北延伸、北环路跨铁路立交桥等市内交通项目建成通车,完成秦皇岛火车站广场、北戴河火车站广场等重点交通节点工程,西港搬迁改造工程顺利启动,京唐秦城际铁路、承秦铁路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初步形成连通国际、对接全国、融入京津的综合交通体系。北戴河新区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市政公用设施体系日趋完善,城市供水普及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污水处理率达到95%。农村面貌持续改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我市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报道,卢龙县鲍子沟村被列为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海港区蟠桃峪村、昌黎县西山场村被列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山海关区望峪村等15个村荣获河北省“美丽乡村”称号。
7、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成为全省唯一入选中国幸福城市20强的城市,在入选地级城市中排名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5158元和10782元,较2010年年均增长10.6%和12.5%。教育现代化成效显著,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文化铸市战略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健康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事业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调整和物价上涨动态补贴的机制初步建成,困难群体帮扶体系日益健全。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力度加大,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