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汪碧水波光粼粼,不时有水鸟掠过水面,岸边绿草如茵,柳枝随风摇曳……如此美景,既不是生态湿地景观,也不是城市公园一角,而是陕西省扶风县杏林镇涝池岸村的涝池经过修复治理后展现的新景象。谁也无法想到,一年前这里还曾垃圾遍地、臭味熏天。
这就是前不久陕西省全面启动农村涝池水生态修复与整治工作的成效之一。
为何修复涝池?古老小水利承载村民记忆
“涝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还成为农村的伤疤”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陕西的每个自然村基本都建有一两处涝池。涝池是关中农村重要的小型蓄水工程,汛期能够积蓄洪水、排除内涝、保护农田;旱季则能引水浇地、饮畜解渴。
涝池又是防止水土流失、提供应急水源、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农村景观的主要设施。尤其在夏日,人们围坐在涝池边或谈天说地,或大吼秦腔,可以说,涝池承载着几代人的成长记忆。
67岁的冯新虎是扶风县杏林镇涝池岸村村民,涝池在他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冯新虎说,传说村里的涝池有500多年历史,他自小就在涝池边玩耍,每到夏天,池里就会传出阵阵蛙鸣。即便大人们一再警告不许到涝池边玩耍,但他和小伙伴们还是经常偷偷跑去嬉戏打闹。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冯新虎也长大成为壮劳力,到了旱季,他和大家从涝池里打水灌溉庄稼,挖淤泥沤肥浇地。在这期间,涝池一直伴随着冯新虎的生活。直到近年来,村里的涝池不再用了,也没人管了,涝池几乎被垃圾填满。每每看到这场景,冯新虎心里总是很难过。
随着涝池人畜用水功能逐步消失,管护成了问题,涝池数量锐减。有的涝池被生活垃圾填埋,有的涝池成为直排生活污水的臭水坑。留存下来的涝池,不仅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还成为农村的“伤疤”。
“祖先来到这里,依水而居,涝池对村子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自1970年宝鸡峡引渭工程通水后,取自涝池的生产生活用水越来越少,涝池渐渐废弃。”村民冯天成说。
现存涝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同时,农村的雨水和生活污水出路成了问题,加剧了农村水生态和水环境的恶化。“涝池虽小,但事关农村水系治理,是改善民生的大事。”据宝鸡市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涝池水生态修复与整治,不但可以恢复涝池的景观功能,重现农村田园生活,还能构建农村水系网络,因此整治修复涝池刻不容缓。
如何修复涝池?突出“净”水理念
“只有一池清水,才能重现水清鱼肥花草美的昔日美景”
按照陕西省的整体要求,各地涝池建设必须遵循“能恢复蓄水排涝、能修复自然生态、能连通区域水系、能惠及民生需求、能传承历史人文、能持续安全管护的涝池和塘坝先行先试,公共基础设施补助测算,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结合,水域岸线接近自然,当地资源充分利用”的总体思路。
陕西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涝池设计要按照防洪排涝型、人文景观型、生态湿地型、蓄水灌溉型、水系连通型五大功能类型,科学定位,突出功能重点,优化措施配置,合理措施布局。以“水不溢、水不漏、水不干、水不臭”为重点,统筹解决好蓄排问题、水源问题和水质问题等关键技术问题,充分发挥涝池的蓄水、排水、引水、净水、用水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