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骗补门事件调查的深入,不仅会对单个企业产生影响,也将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引发后遗症
首家因新能源汽车骗补被处罚的汽车上市公司揭开面纱。
近日,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帆股份)对外公布了《关于收到财政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资金专项检查处理决定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
上述公告显示:财政部对力帆股份子公司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帆乘用车)2395辆新能源汽车中央财政不予补助,并取消力帆乘用车2016年中央财政补助资金预拨资格。
对此,法治周末记者尝试联系力帆股份,欲了解此次被处罚的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但截至发稿前尚未得到回复。
深圳中为智研咨询有限公司研究员曾秀丽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力帆乘用车作为国产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企业,研发水平较弱,生产销售规模较小,难以维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以说其是为了生存发展而选择骗补。
“被罚”早现端倪
其实,在今年初,新能源汽车补贴骗补事件已经被传得沸沸扬扬。
彼时,力帆乘用车在央视报道中是疑似新能源汽车骗补的十大车企之一。而这些被点名的车企的共同销售业绩特点是2015年12月单月产量均超过全年产量的50%。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集中销售情况,在业内人士看来,正是因为2016年国家开始实施的新能源补贴退坡政策。根据政策,2017年至2018年,除燃料电池车外,其余车型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20%,2019年至2020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40%。
针对上述情况,据媒体报道,力帆股份表示,关于骗取补贴调查,公司已积极配合四部委的调查,结果待其公布。
而之后,在9月12日,力帆股份曾针对网络上流传的一篇名为《网传近百家新能源车企骗补名单曝光!金额巨大》文章(以下简称报道)作出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