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分,又是一年收获的季节。
2016年9月10日,这是国电哈密煤电开发有限公司(简称哈密煤电)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在新疆首个2×66万千瓦项目──国电哈密煤电一体化2×66万千瓦工程1、2号机组分别以“94.148%、94.51%”的高得分率,顺利通过了国电集团公司达标投产复检。
国电哈密煤电一体化工程航拍全景
这是哈密煤电全体干部员工欣慰、感动、毕生难忘的时刻,这是对广大建设者们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在这戈壁大漠战风沙、抗酷暑,舍家离口,艰苦奋斗,付出无数心血和汗水的肯定。
挑重担 荒漠里建电厂
哈密煤电一体化2×66万千瓦工程位于新疆哈密南部戈壁腹地无人区,地处罗布泊边缘,这里是生命的禁区。“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这句话生动地描述了这里恶劣的自然环境。
时光回溯至5年前。2011年,国家能源局部署了“疆电外送”首个特高压项目──哈密至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国电新疆公司迅速成立筹建办,抽调精干力量开展前期工作。2012年底,项目取得“路条”,2013年9月取得国家发改委核准并开工建设。
第一次来这里的人,总会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方圆近百公里荒无人烟,没有路、没有水、没有树、没有草,就连戈壁上特有的耐旱植物骆驼刺、红柳都难以生长。夏季酷热,地表温度可达六十多摄氏度,冬季严寒,最让人难受的是频发的沙尘暴,强沙尘暴来袭时漫天黄沙,犹如世界末日到来。
夏秋时节是沙尘暴高发季,项目筹建初期,建设人员住的是临时板房,封闭性不好,往往一觉醒来身上、脸上都落满了沙尘。项目周边没有人烟,牙膏、洗衣粉、水等生活用品和物资都要到百公里外的哈密市采购,新鲜的蔬菜、水果更是成了“奢侈品”。环境的恶劣让部分施工队伍难以适应,没几天就有人打起了“退堂鼓”。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荒漠里建电厂亦如此。然而,国电哈密人克服了重重困难,搭建临时工房、铺设进场道路……一项一项推进着工程建设。随后,各参建单位建设者也陆陆续续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聚集到这茫茫戈壁大漠,开始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斗。
立目标 瞄准国优工程
尽管自然环境如此恶劣,尽管建设条件极其恶劣,但是哈密煤电始终瞄准一流建设目标毫不含糊、毫不动摇,立志要打造精品工程。工程伊始,公司就确定了“实施精细化管理,建设绿色环保工程;高标准达标投产,确保行业优质工程;技术指标争一流,创建国家优质工程”的建设总目标。
哈密工程是“疆电外送”哈郑直流的配套电源项目,而“疆电外送”项目采取风、光、火打捆外送方式,主送新能源,由火电进行调峰。对于调峰机组来说,机组灵活性运行能力和深度调峰能力是决胜“疆电外送”市场的关键。另外,哈密电厂采取煤电一体化坑口电厂模式建设,就地转换高钠低热值煤炭,其燃烧特性对锅炉的设计要求极高。
该公司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先后进行了50余项设计优化,并充分吸取周边电厂的建设经验,确保在设计阶段就把好关。最终,该公司确定采用超超临界机组,主机容量采用IEC标准,其额定工况全厂热效率43.62%,发电煤耗为282.01克每千瓦时,综合厂用电率4.82%。为满足深度调峰的要求,对脱硝系统进行了优化,确保在30%~100%负荷区间能够稳定投入脱硝设施,50%~100%负荷全程AGC投入,变负荷速率大于1.5%。
根据哈密属水资源极度匮乏地区的情况,工程设计采用间接空冷机组,年耗水量为235万方,按照年平均耗水指标,每百万千瓦耗水量为0.0743立方米每吉瓦秒,远低于国家电力耗水0.12立方米每吉瓦秒的指标要求。通过优化总平面布置设计,采取主厂房采用侧煤仓布置、生产辅助和附属建筑紧凑布置等措施,减少了占地,厂区占地面积仅26.94公顷,充分体现了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的“四节一环保”绿色电站设计理念,突出节能高效、绿色环保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