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悉,近日甘肃省发改委印发了《甘肃省创建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实施方案》。继续提升甘肃新能源综合利用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清洁低碳能源,提高新能源消费比重,保障新能源以最高优先调度等级发电。积极拓展新能源发展的外部市场空间,加大新能源电力外送,加强能源互联网建设,提高跨区域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促进新能源电量大范围消纳。配合国家西电东送战略通道建设,积极实施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项目。把甘肃建设成为能源消费低碳高效、输送体系健全通畅、生态环境和谐友好的国家新能源基地等。具体详情如下:
建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体系是应对能源资源约束、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未来能源转型形势、实现低碳发展的关键环节,更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实际行动。甘肃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水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特别是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优势十分突出,具有建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体系的基础条件。加快甘肃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建设,可以率先探索、积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经验,为国家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提供借鉴;可以创新新能源发展政策机制和发展模式,在提高电网调峰能力和输送能力、促进新能源就地消纳、提高新能源利用比例等方面为全国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能源局关于支持甘肃省创建新能源综合示范区的复函》(国能新能〔2016〕227号),制定本方案。《方案》以2015年为基期,实施期限为2016—2020年。
一、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基础及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按照国家的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提出“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的要求,我省紧紧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以河西地区风能、太阳能开发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新能源开发建设,积极探索多途径消纳,新能源开发利用取得了可喜成绩。截至2015年底,全省风电建成并网装机容量1253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量的27%;光电建成并网装机容量610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量的13%;风光电装机加上851万千瓦水电装机后,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714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量的58%。风光电建成并网装机分别位居全国第三、第一位。2015年,风电发电量127亿千瓦时,占全省总发电量的10.3%;光电发电量59亿千瓦时,占全省总发电量的4.8%;风光电发电量加上水电发电量336亿千瓦时后可再生能源发电量522亿千瓦时,占全省总发电量的42.5%。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9%。
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布局来看,甘肃已形成了形态多样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体系。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内陆河流域三大流域干支流水能资源得到有序开发,已建水电站中30万千瓦及以上大型水电站装机容量接近一半;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建成,定西通渭、武威民勤、庆阳环县、白银等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顺利推进,平凉、天水等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展开;金昌百万千瓦级光电基地已建成,敦煌、肃州、金塔、嘉峪关、民勤、凉州等地规划的百万千瓦级光电基地进展良好,并在敦煌、阿克塞、金塔、玉门等地开展了太阳能光热发电示范工程;首个生物质发电项目建成并网。
依托风光电项目建设,甘肃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得到长足发展,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被科技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风电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金风、华锐、东气、航天万源等一批生产企业落户,初步形成了集设计、研发、制造、培训、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产业体系,风电设备制造能力已达到500万千瓦/年,东方 电气、正泰、上海航天、山东润峰等一批太阳能电池、组件、支架和逆变器生产项目在酒泉、武威等地落户建成投产,基本形成风电和光电设备制造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二)发展机遇。
1.国家发展新能源的政策机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保障能源安全、调整能源结构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我国正在大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通过法律、行政、技术、市场等多种手段,全力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在技术引领政策带动下,风电光电的成本不断降低。“十三五”时期,国家将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集中开发与分散开发并举,这将促进甘肃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甘肃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2.“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部分国家与我省新能源发展的资源禀赋相似,开发利用阶段相近,尤其是中亚地区已将发展新能源作为国家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最近5年,世界20个主要经济体通过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电量增长超过70%。G20成员国2015年发电量的8%是来自太阳能、风能和其他绿色能源发电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市场,2015年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投入几乎占全球投入的1/3。我省新能源企业“走出去”正逢难得机遇。
3.能源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改革机遇。能源供给侧结构调整明确要求能源发展方式从粗放式发展向提质增效转变,破解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能源发展面临的传统能源产能过剩、可再生能源发展瓶颈制约、能源系统整体运行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特别是国家要求放缓煤电行业建设节奏,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必将为新能源发展提供新的市场空间。
4.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机遇。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我省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措施,必然要求调整以传统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工业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为缓解节能减排的压力,必然扩大对新能源的消费需求,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路子,促进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调并进,拉动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三)面临的问题。
1.新能源消纳不足。消纳不足是制约我省新能源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我省被新疆、内蒙等新能源大省包围,临近外送几乎没有空间,长距离外送能力有限,加之省内外电力市场需求趋缓,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部分企业开工不足,用电需求不断下降进一步制约了新能源的消纳。自2015年起,全省风电利用小时数开始连续下降,目前全省弃风弃光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能源系统协调机制不健全。电力系统灵活调节电源比例低,调峰能力不足,调峰补偿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制约了新能源大规模上网消纳。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新能源在电力市场空间、输电通道利用、能源系统创新方面,与化石能源利用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利益冲突,与电网安全、输送消纳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协调,电网的输配电能力和智能化水平亟待提高。
3.技术创新不足。甘肃风电、光伏发电技术仍处于成长期,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降低上网电价还有很大的空间。尚未完全通过市场手段实现资金与技术资源的优化配置。新能源微电网和光热发电等技术起步虽早,但并没有走在全国前列。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规模逐年增长,但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延长力度尚不够。
4.辅助服务相对滞后。适应可再生能源特点的电力运行机制、管理体系和利益调节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辅助服务交易机制、节能发电调度难以通过市场的方式得到落实,风电、太阳能发电与火电之间的利益调节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全省可承担的调峰电源容量不足,调峰为主的新能源辅助服务机制和参与调峰调频的激励措施尚不健全;鼓励火电机组深度调峰,鼓励热电联产机组、自备电厂参与调峰的政策措施需进一步完善。有效竞争的现货交易机制亟待启动,日前、日内、实时电量交易和备用、辅助服务等现货交易品种不多。
综合判断,我省创建全国新能源综合示范区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准确把握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转变和节能减排大政方针给能源消费增速带来的双重影响,将动力源头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将资源开发由存量优势向集约利用转变,增强机遇意识,强化主动作为,着力破除新能源发展的多重瓶颈,加快清洁能源替代,提升能源系统总体效率,创新能源管理体制机制,加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体系在甘肃的创新和实践,我省可以为全国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