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型银行绿色信贷意识很早就有。比如上世纪80年代,作为世界银行贷款的国内转贷行,建行学习和引进了世界银行的项目贷款评估办法,要求工业项目在贷款前要有可行的环保方案,从而率先将节能环保的要求引入银行信贷准入标准中。”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此后,这套办法在银行信贷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银行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评估制度。
在中国树立绿色信贷理念、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同时,国际社会也高度关注绿色金融实践。黄志凌说,比如2003年6月国际金融公司提出的赤道原则,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一,也是国际金融机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之一。据介绍,其中的“赤道”象征着南北半球的平衡与协调。
“赤道原则不同于国际监管准则,需要由国际大型商业银行主导发起,并自愿执行国际金融行业通用的社会和环境政策、程序和标准。”黄志凌表示,虽然赤道原则只包括环境和社会评估、适用的环境和社会标准、独立监测和报告等10条原则,但管理体系很健全,既针对融资项目方也针对项目融资者,既有管理流程规范也有管理标准规范,既有内部行为准则也有外部约束机制,是一套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绿色信贷体系,是银行业信贷价值观进步的体现。
“中国大型银行在培育绿色信贷文化过程中,一直积极关注并借鉴赤道原则,来规范实施绿色信贷,把企业发展战略与社会责任的承担有机结合。”黄志凌说,目前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节能减排提出强制性的要求,社会和环境方面的监管日益严格,这也促使银行更加积极借鉴赤道原则实施绿色金融战略。他进一步说,遵循赤道原则,在项目融资中不仅需要遵循环保等方面法律法规,也需要制定更高的信贷标准和要求,还将面临更高的信息披露要求。
“其实,银行现行信贷政策和流程,在很多方面和赤道原则的精神相一致,也具备借鉴赤道原则规范实施绿色信贷的基础。”黄志凌说,通过严格的社会与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工作,有利于把信贷资源从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抽身出来,有效规避信贷资产的环境风险。此外,借鉴赤道原则规范实施绿色信贷,按照国际标准关注社会和环境责任,也有利于提升银行声誉和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