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表示,我国有望成为首个建立较完整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近期“绿色金融”概念升温,将刺激社会资本进一步投入到环保产业,为环保企业打破融资瓶颈提供支持。
环保融资需求大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和环保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该文件指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不仅有助于加快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也利于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
业内人士表示,环保行业近年来频吹政策暖风,特别是“十三五”期间环保领域投资达17万亿的提法,更是让市场看好环保行业前景。
环保板块中的水务、垃圾焚烧等细分门类归属于市政公用事业,环保企业直接面对的客户是政府,其营收来源是政府公共财政支出,这一特征令环保企业普遍面临由于政府结算滞后造成的资金压力,“融资难”、“钱荒”成为环保企业的一大痛点。
事实上,环保行业在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治理等诸多领域的融资需求很大。而发展绿色金融正是利用绿色信贷、债券等金融工具为绿色产业服务,可以刺激资金向环保领域进军。券商分析师表示,如果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等多种融资主体发力,那么环保企业的融资瓶颈有望化解。
目前,我国在绿色环保领域的投资正在不断扩大。中国人民银行测算,“十三五”期间我国绿色经济每年需投入约3%的GDP规模,年均在2万亿元以上,在全部绿色投资中,政府出资占比约为10%至15%,社会资本占比约为85%至90%。
业内人士认为,《意见》首次提出建立国家级的绿色发展基金,体现了政府对绿色投资的引导和政策信号作用。绿色发展基金作为重要的手段,不仅有利于解决绿色发展所面临的资金难题,也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融入其中。
政策效应将显现
中金公司指出,随绿色金融概念在G20杭州峰会上受到关注,我国将成为全球首个建立较完整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其中,具体的绿色金融政策措施包括:针对绿色项目的贴息、担保、产业基金、绿色债券和碳金融等。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绿色债券发行13只,规模150亿元。此外,2017年我国将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
国泰君安分析师预计,绿色金融推广后的边际变化有四点:首先,优质绿色项目价值凸显,PPP“吸金洼地”功能可进一步释放;其次,降低节能环保、污染防治、资源再利用等行业成本,拓宽绿色企业低息融资渠道;第三,增加绿色金融实施主体(银行、券商)等的绿色项目评估需求;最后,增加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需求。
业内人士预期,绿色金融的受益方向为污染防治类企业叠加PPP或海绵城市主题的标的,以及具备监测技术优势或环评资质的标的。值得关注的标的包括:立足监测展开系列并购并涉足污水治理、VOC等污染防治领域的企业;PPP主题下业绩高弹性的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