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细心的贵阳市民发现,南明河水质有所改善,昔日难觅踪影的白鹭等候鸟,重新出现在了河畔两岸。
污水被处理前后的水质对比 本报记者 黄震 摄
9月5日,记者自花溪平桥沿河向下发现,多家建设在花溪河、南明河沿岸的污水处理厂,处理着来自市民家中的生活污水。每日,90万吨污水经沿线污水处理厂净化后,最终重新流回南明河,用达标的清水补充母亲河流量。
三道工序
污水变清
位于花溪区翁岩村的花溪污水处理厂,承担着花溪区、小河部分城区、洛平等区域生活污水的处理任务。每天,35万人口产生的8万立方米污水在此经过处理,作为景观用水,被重新排放到南明河中,补充河水流量。
中国水环境集团贵州区域公司花溪污水处理厂副厂长白强介绍,一滩污水需要历经8个小时、3大工序的“净化之旅”,才能“由黑洗白”,回归到母亲河的怀抱之中。
白强举例,花溪一户人家的洗碗水经过下水管网来到污水处理厂,还需要经过物理处理、生化处理、化学处理3次工序处理,耗时8小时后,才能成为彻底“洗白”,达到排放标准,回归大自然。
第一步物理处理:去除杂质颗粒
被居民排放的洗碗水同其他污水流至处理厂外后,经水泵抽取,进入厂区。
厂区内,污水首先需经过一道名为“粗格栅”的大门,对大颗粒杂质,如菜叶子、剩饭渣滓,甚至烟头水瓶等进行过滤。随后,污水来到曝气沉砂池内,工人使用鼓风机驱动污水流动,由于砂粒和水体的密度不同,砂粒被甩出水池,水体和绝大部分杂质得以分离,物理处理阶段完成。
第二步生化处理:微生物显身手
之后,污水流入生化处理池,完成最为重要的步骤——去除氮磷氨等主要污染物和有毒物质。
负责完成这一工序的,是沉睡在生化处理池底,活性淤泥中数以千亿计的微生物。
“对于微生物而言,氮、磷、氨等是最棒的食物,来多少,吃多少。”白厂长介绍,微生物将水中的化学污染物作为养料进食,氧化过程中,氮磷氨化合物被分解成氮气、氨气等气体排放,通过大自然的力量完成污水的转化。记者看到,生化池中,不断有气泡从淤泥中冒出。